沉浸式漫游文明现场,近距离探索文物之美,
亲身体会“中华何以五千年”的伟大辉煌!
指导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主办单位:央视网、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
指导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主办单位央视网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
时空旅行者,快去“何以文明岛”沉浸式探索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吧!
皇城台(复原)| 皇城台呈“金字塔”状,是大型宫殿及高等级建筑基址的核心分布区;外城东门址体量巨大,以先进的筑造技术搭建而成,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城门遗迹,有学者将其誉为“华夏第一门”。
皇城台(复原)-2
皇城台(复原)-3
皇城台(复原)-4
皇城台(复原)-5
外城东门址(复原)| 外城东门址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结构清晰、设计精巧、保存完好、装饰华丽的城门遗迹,体量巨大、结构复杂、筑造技术先进,有学者将其誉为“华夏第一门”。作为石峁城址的制高点,坚固雄厚的外城东门既是控制交通、外防内守的实体屏障,也是石峁统治者构建的精神屏障。
外城东门址(复原)-2
外城东门址(复原)-3
皇城台制骨作坊(复原)| 皇城台的修建倾注了建设者大量的精力,这里出土的上万枚骨针以及“制作链” 各阶段的相关遗物,暗示着皇城台顶部可能存在着大型制骨作坊。皇城台的修建倾注了建设者大量的精力,这里出土的上万枚骨针以及“制作链” 各阶段的相关遗物,暗示着皇城台顶部可能存在着大型制骨作坊。
皇城台制骨作坊(复原)-2
皇城台制骨作坊(复原)-3
皇城台制骨作坊(复原)-4
皇城台制骨作坊(复原)-5
后阳湾居住区(复原)| 后阳湾居住区房址均为地穴式(窑洞),2012F2内出土了鳄鱼骨板、2012M1发现了女性殉人。后阳湾居住区出土的头骨显示石峁先民的族属特征接近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
后阳湾居住区(复原)-2
后阳湾居住区(复原)-3
后阳湾居住区(复原)-4
宫殿宗庙区(复原)| 洹河南岸的小屯是商代后期王宫宗庙的所在地,是殷商都城的中心,面积约5万平方米。1928年开始,中国考古学家在此进行考古发掘,揭露总面积超2万平方米,已发掘的建筑基址有56座,可分为甲、乙、丙三组,还发现了甲骨卜辞、王室成员墓葬等重要遗存。在宫庙区附近,有一些居民点、手工业作坊和墓葬。
宫殿宗庙区(复原)-2
宫殿宗庙区(复原)-3
宫殿宗庙区(复原)-4
宫殿宗庙区(复原)-5
宫殿宗庙区(复原)-6
宫殿宗庙区(复原)-7
宫殿宗庙区(复原)-8
王陵区(复原)|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5-6公里的洹水北岸,与位于小屯村的宫殿宗庙区隔河相望。墓地包括侯家庄、前小营和武官村之间的大片地区,已发现大墓13座,2个大型围沟和大量祭祀坑。
王陵区(复原)-2
王陵区(复原)-3
王陵区(复原)-4
制陶作坊区(复原)|位于小屯宫庙区南,在不少于700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内,发现了大量遗迹和遗物。包括带车辙的商代道路多条,商代房基近百座、灰坑千余座、灰沟27条、窖穴40余座、水井30余眼、铜器窖藏坑1座、祭祀遗存多处,以及历代墓葬950余座;出土各类遗物数千件。
制陶作坊区(复原)-2
制陶作坊区(复原)-3
制铜制骨作坊区(复原)|位于洹北商城中北部,作坊区面积不小于8万平方米,发现了大量房基、道路、灰沟、灰坑、水井等生产生活遗迹,陶范、铜渣、熔炉残块、骨刻刀、磨石等铸铜制骨手工业生产遗存,以及分布有序的工匠墓地,揭示了集生产、生活、丧葬于一体的“居葬合一”族邑布局模式,生动展示了商代手工业生产图景。
制铜制骨作坊区(复原)-2
制铜制骨作坊区(复原)-3
莫角山宫殿 (复原) | 大莫角山基址位于良渚古城核心区,由人工堆筑,是一处包含礼制广场和多座大型建筑基址的宫殿区,在这里发现了7座房屋基址,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莫角山大型宫殿基址显示出良渚社会的强大集权性和组织性。
莫角山宫殿 (复原-2)
莫角山宫殿 (复原-3)
莫角山宫殿 (复原-4)
莫角山宫殿 (复原-5)
莫角山宫殿 (复原-6)
莫角山宫殿 (复原-7)
莫角山宫殿 (复原-8)
池中寺粮仓 (复原) | 池中寺遗址位于莫角山南部,考古发现3座良渚晚期的房基土台,以及大量炭化稻谷遗存,其堆积总体量约为6000立方米,估算有20 万千克,应是从古城郊区及良渚遗址(群)以外地区通过水路运输而来存储于此,供城内统治者及非农业居民食用。因此,推测池中寺遗址正是良渚古国的国家官仓。
池中寺粮仓 (复原-2)
池中寺粮仓 (复原-3)
池中寺粮仓 (复原-4)
池中寺粮仓 (复原-5)
池中寺粮仓 (复原-6)
池中寺粮仓 (复原-7)
池中寺粮仓 (复原-8)
池中寺粮仓 (复原-9)
池中寺粮仓 (复原-10)
池中寺粮仓 (复原-11)
反山王陵 (复原) | 反山王陵位于良渚古城内莫角山西北方,坐落在一座高出地表约6米的人工土台之上,面积近10000平方米,出土随葬品数量之多、规格之高,为其他良渚文化遗址所未见,是等级最高的良渚文化墓地,其中12号墓主人应是掌握神权、军权与王权的良渚国王。
反山王陵 (复原-2)
反山王陵 (复原-3)
反山王陵 (复原-4)
内城南城墙 (复原) | 良渚古城内城南北长1910米、东西宽1770米,城墙总长约6公里,宽约20-150米。城墙宽大,下宽上窄呈梯形,四面城墙分别设有两个水门,南城墙中间设有唯一一个陆城门。城墙底部大都采用了垫石工艺,城墙墙体又黄土分层堆筑压实而成。南城墙筑造过程中还采用了草裹泥技术,在良渚城墙建造中较为特殊。
内城南城墙 (复原-2)
内城南城墙 (复原-3)
内城南城墙 (复原-4)
内城南城墙 (复原-5)
内城南城墙 (复原-6)
钟家港作坊 (复原) | 钟家港古河道位于莫角山以东,长约1000米,是一条贯通古城南北的主河道。河道内发现较多玉石器、漆木器、骨器等制作的残件、半成品和加工工具,以及大型木构件等遗物,说明河道两岸台地存在着专门的手工业作坊区,揭示出这里的居民至少有一部分是高端手工业生产者。
钟家港作坊 (复原-2)
钟家港作坊 (复原-3)
钟家港作坊 (复原-4)
钟家港作坊 (复原-5)
钟家港作坊 (复原-6)
钟家港作坊 (复原-7)
钟家港作坊 (复原-8)
钟家港作坊 (复原-9)
钟家港作坊 (复原-10)
钟家港作坊 (复原-11)
钟家港作坊 (复原-12)
钟家港作坊 (复原-13)
钟家港作坊 (复原-14)
钟家港作坊 (复原-15)
钟家港作坊 (复原-16)
钟家港作坊 (复原-17)
钟家港作坊 (复原-18)
良渚池中寺遗址出土碳化稻谷
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稻田
殷墟甲骨
汉字演变
石峁陶鹰
运-20代号“鲲鹏”
陶寺观象台
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
二里头遗址发现中国最早的双轮车车辙痕迹
“复兴号”高铁
5000年前,水稻是良渚古国高超生产力的象征;5000年后,水稻依然是当代国人的生命之源!如今,我国杂交水稻技术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