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处遗址都见证了历史的沧桑,用其专属的文物密码诉说着那时的故事。
约5300-4600年前,在现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的焦家地区,生活着一个大型聚落。从发现遗址到数次发掘,前后历经几十载光阴。
遗址中发现了夯土城墙、壕沟、墓葬、祭祀坑等丰富的大汶口文化遗迹,出土了大量陶器、玉器、骨器等文物。焦家遗址的发现,填补了鲁中北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聚落形态研究的空白,为探究黄河下游地区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进程提供了珍贵线索。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指导,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央博”数字平台)主办的“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再启新程,正式上线“礼出东方”焦家遗址!一场关于焦家遗址的沉浸式体验全新开启!
一、再现焦家遗址原景
焦家遗址年代距今约5300-4600年,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西北20公里处的泰沂山系北侧的山前平原地带,遗址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
“央博”数字平台真实还原焦家遗址场景,倾力打造城墙与环壕、居住区、墓葬区三个核心遗址区,再现焦家居民的日常生活。
“何以文明”大展复原“礼出东方”焦家遗址城墙与环壕
焦家遗址发现有夯土城墙以及环绕城墙的壕沟。环壕所圈范围平面近椭圆形,总面积约12.25万平方米。夯土城墙位于环壕内侧,分两期建造而成。城墙与环壕的建设反映了焦家遗址已经具备较强的聚落规划能力和动员组织能力,说明焦家遗址已经拥有了一定规模的早期城市形态,具备了高等级文明的特征。
“何以文明”大展复原“礼出东方”焦家遗址居住区
焦家遗址共发掘出116座大汶口文化房址,早期房址多为半地穴式,晚期房址多为地面式,建筑形式由早期单间房向后期联排房子的形式转变。房址面积、空间格局等信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关系。
“何以文明”大展复原“礼出东方”焦家遗址墓葬区
焦家遗址共计发掘215座墓葬,墓葬集中分布,成排、成列分布的特点明显,葬具使用率已超过60%,在全国同时期其他墓地中极为少见。墓葬体量、棺椁葬具的形制、随葬品高低多寡等现象,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分化和等级差别,并且形成了很严格的礼仪制度。以大型墓为代表,礼仪制度初见端倪,大墓棺椁齐全,随葬品陶器和玉器并重,用重椁一棺、一棺一椁等形式来彰显墓主人的身份等级。
二、还原十大珍贵文物
焦家遗址是目前发现的海岱地区最早的都邑性遗址,制石、制玉、制陶等工业发达。
“央博”数字平台深入研究焦家遗址,在“何以文明”大展中创造性地转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复现陶背壶、彩陶罐、黑陶高柄杯、白陶鬶等10件珍贵文物。
陶背壶,出土于焦家遗址55号墓葬
陶背壶是黄河下游地区大汶口文化的特有器形,属于汲水器,应是人们出行时背在身上的水具。为了缓解负载时壶身对人身背部的压迫,背壶贴身一侧的器腹通常按压成扁平状。至大汶口文化晚期,陶背壶的器形越来越小,逐渐失去实用功能,多数成为墓葬内的陪葬明器。
彩陶罐,出土于焦家遗址57号墓葬
大汶口文化的彩陶受到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在中期达到巅峰,将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焦家遗址的彩陶更有自己的特色,常以简单的圆点、线条、彩带、菱格、三角、平行线等构成组合图案。这件彩陶罐周身装饰的红色大圆点极富特征,犹如初升的旭日,显得威严而神秘,可能是一件礼仪用具。
黑陶高柄杯,出土于焦家遗址17号墓葬
高柄杯的杯身与杯柄连体制作而成,柄部瘦高。此种高柄杯再向后发展演变为龙山时代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并分化出高低不等的多种形式。器形非常精巧规整,色泽漆黑光亮。高柄杯多出土于少数大、中型墓葬之中,显然是一种高贵用品,应是一种标志身份的礼器。
三、创新科技赋能
科技为历史文明赋能。在“央博”数字平台,用户可以化身时空旅行者,穿梭在复原的焦家遗址场景内,通过传送门完成场景跳转。
除此之外,用户还可以通过与NPC(“央博”数字平台复原的先民形象)对话、接收完成任务,沉浸式感受焦家先民日常生活、了解焦家遗址文化风俗。
“何以文明”大展复原“礼出东方”焦家遗址NPC焦家古城首领
在复原的焦家遗址场景中,用户还可以体验焦家遗址小游戏,参与修筑一段焦家城墙、了解焦家先民吃什么食物、体验在陶器上彩绘!切身感受焦家遗址的无穷魅力。
焦家遗址,惊艳世界。其已成为赓续文明根脉、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的深厚根基。“央博”数字平台“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诚邀您启程探寻答案,进入大展寻找属于焦家遗址的文明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