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焦家遗址,一篇攻略全知晓!

来源:央视网 | 2024年06月11日 16:59
央视网 | 2024年06月11日 16:59
正在加载

焦家遗址主要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年代距今约5000多年,考古发现夯土城墙、护城壕沟、祭祀坑和大型墓葬在内的诸多高等级设施,出土玉器、白陶等礼仪用具,为黄河下游地区重要古国遗存。

这个数千年前的黄河古国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地方?一起走进“何以文明”焦家遗址,体验中华之礼诞生的地方!

城墙与环壕

焦家遗址发现有夯土城墙以及环绕城墙的壕沟。环壕所圈范围平面近椭圆形,东北部有宽约80米的缺口,总面积约12.25万平方米。夯土城墙位于环壕内侧,分两期建造而成。

“何以文明”大展复原焦家遗址

“何以文明”大展复原焦家遗址

城墙与环壕的建设反映了焦家遗址已经具备较强的聚落规划能力和动员组织能力,说明焦家遗址已经拥有了一定规模的早期城市形态,具备了高等级文明的特征。

小游戏:筑造焦家城墙

焦家遗址发现有夯土城墙以及环绕城墙的壕沟。城墙和环壕是一对配套设施,环壕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淤泥,于是焦家先民会进行清淤,并利用淤土对城墙进行增筑。

“何以文明”大展复原焦家遗址小游戏之筑造焦家城墙

“何以文明”大展复原焦家遗址小游戏之筑造焦家城墙

城墙与环壕的建设反映了焦家遗址已经具备较强的聚落规划能力和动员组织能力,呈现出一定规模的早期城市形态。

居住区

焦家遗址共发掘出116座大汶口文化房址,早期房址多为半地穴式,晚期房址多为地面式,建筑形式由早期单间房向后期联排房子的形式转变。

“何以文明”大展复原焦家遗址

“何以文明”大展复原焦家遗址

房址面积、空间格局等信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关系。大汶口时期的焦家人定居生活,经营农业和采集渔猎活动,并且掌握了制作陶器、石器、玉器和骨器等加工技术,生产生活已经处于同时代的相对发达的水平。

小游戏:焦家先民吃什么?

焦家遗址发现的这些植物种子,都是通过“浮选法”从土壤中提取出来的。

“何以文明”大展复原焦家遗址小游戏之焦家先民吃什么

“何以文明”大展复原焦家遗址小游戏之焦家先民吃什么

浮选法是田野考古中对植物遗存的主要提取方法,基本原理是利用炭化物质比土壤颗粒轻、密度略小于水的特点,将浮选土样放入水中,使炭化植物遗骸脱离土壤浮出水面,进而提取。

小游戏:彩陶施彩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彩陶受到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在大汶口文化中期达到巅峰,将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何以文明”大展复原焦家遗址小游戏之彩陶施彩

“何以文明”大展复原焦家遗址小游戏之彩陶施彩

焦家遗址的彩陶更有自己的特色,常以简单的圆点、线条、彩带、菱格、三角、平行线等构成组合图案。

墓葬区

焦家遗址共计发掘215座墓葬,墓葬集中分布,成排、成列分布的特点明显,葬具使用率已超过60%,在全国同时期其他墓地中极为少见。墓葬体量、棺椁葬具的形制、随葬品高低多寡等现象,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分化和等级差别,并且形成了很严格的礼仪制度。

“何以文明”大展复原焦家遗址

“何以文明”大展复原焦家遗址

以大型墓为代表,礼仪制度初见端倪,大墓棺椁齐全,随葬品陶器和玉器并重,用重椁一棺、一棺一椁等形式来彰显墓主人的身份等级。

焦家遗址以其丰富的文化层叠见证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辉煌。从宏伟的夯土城墙至神秘的护城壕沟,每一处遗迹都是古人智慧的印记。祭祀坑和大型墓葬中发掘的玉器、白陶等珍贵文物,不仅揭示了彼时社会的等级制度与宗教信仰,更是早期华夏礼仪文明璀璨夺目的证明。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将焦家遗址在数字平台进行复原,通过复原的焦家遗址,我们携手步入连接中华礼仪之源的时空隧道,一同感受那古老而庄严的文明脉搏。

编辑:李唯嘉 责任编辑:邓莫南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