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中国,在哪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央博”数字平台)“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以下简称“何以文明”大展)继续征程,正式上线“最初中国”陶寺遗址!
史书中的帝尧都城在何方?古人如何通过太阳升起的方位判断节气?踏上“何以文明”大展序厅的台阶,探秘“最初的中国”!
陶寺遗址 地中之国
陶寺遗址大台基|来源于国家文物局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遗址年代距今约4300~3900年。目前已清理出宫城、贵族居住区、普通居民区、王族墓地、礼制建筑区、仓储区、手工业作坊区等功能区域,发掘墓葬千余座,出土了彩绘蟠龙盘、鼍鼓、特磬、圭尺、壁画等精美文物。
这些重要发现表明,陶寺文化时期具备早期国家雏形,礼制初步形成,是中国夏、商、周三代辉煌文明的主要源头。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复原“最初中国-陶寺”彩绘蟠龙盘
陶寺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遗址,陶寺遗址对探索早期国家的起源及中华文明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还原都城 追寻文明之根
“央博”数字平台利用高新技术,线上虚拟复原了陶寺遗址的观象台、手工业作坊区、宫殿区、宫城南东门,通过场景还原,予以观众身临其境般的游览体验。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复原“最初中国-陶寺”遗址之宫殿区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复原“最初中国-陶寺”遗址之宫城南东门
陶寺遗址的观象台位于陶寺中期大城东南部,台基基础自东向西可分三层,第一层呈月牙形状,由夯土版块组成,第二层呈半环状,第三层台基呈半圆形,为现象台的核心部分,由夯土挡土墙和13个夯土观测柱缝及台基芯构成。观测点位于第三层生土台基芯中部。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复原“最初中国-陶寺”遗址之观象台
陶寺遗址观象台是迄今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观象台,共有12道观测缝,从观测点可观测到“冬至—夏至—冬至”一个太阳回归年中20个时节的缝中线日切。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复原“最初中国-陶寺”遗址之手工业作坊区
陶寺社会已经进入文明阶段:冶金术、文字出现;生产力显著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开始分离;人口显著增长,都邑性城市出现;阶级分化明显,王权和礼制诞生,国家雏形显现。
亲临现场 体验文物“诞生”
作为时空旅行者,用户可以从“何以文明”序厅通过图腾进入“最初中国”陶寺遗址,通过传送门,在宫殿区、观象台、手工业作坊区等场景自由切换。
“央博”数字平台通过考察陶寺遗址,臻选10件代表性文物,用户可以与NPC对话领取任务,欣赏文物细节,体验珍贵文物是如何被先民制作出来的。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最初中国-陶寺”遗址游戏之绘制蟠龙纹
迄今为止,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甲骨文,而这件扁壶上的朱书字符尽管释读上仍然存在争议,但学界普遍认为其是与甲骨文最接近的文字。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最初中国-陶寺”遗址游戏之识别朱书扁壶文字
启程!探秘最初中国
陶寺遗址王墓、宫城等体现的社会制度,各类礼乐器所反映的“礼制”萌芽,以及最早出现的“铜器群”,与夏商周三代文明有明显的传承关系。
何以文明,何以中国?这是中国人对来处的追问,也是中国人对未来发展蓝图的期许。
在陶寺遗址这座沉睡的古老王都中,每一片瓦砾都是时间的琴键,演奏着数千年前中华文明的璀璨乐章。在这里,我们不仅仅是游客或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明的传承人,未来的主人公。
“央博”数字平台将一粒火种埋在“何以文明”数字大展中,让中华文明的烛光永远闪耀在人类文明的星空,成为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