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空前庞大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墙......都源自于一片古老的都城遗址——陶寺遗址。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其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更是早期中国的典型代表。
那么,陶寺遗址是否真的是“最初的中国”呢?
为揭开陶寺遗址神秘面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再启新程,继良渚、殷墟、石峁,三星堆遗址后,重磅推出“何以文明”陶寺遗址大展,带领用户沉浸式地感受“最初中国”——陶寺遗址的魅力。
陶寺遗址对于中华文明探源意义重大。其拥有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史前时期夯土建筑基址之一,具备双城制结构,遗址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手工业区、王陵区、仓储区、普通居民区等,功能齐备。
陶寺遗址 | 来源于光明日报
在陶寺遗址随葬品中,还发现了大量表明社会地位和身份的礼器,以及代表礼仪制度的仪仗器物等。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器物是一件彩绘蟠龙陶盘。
陶寺遗址出土的龙盘
1980年,在M3016大墓中,考古学者们发现了一个陶盘,盘子的中心,栩栩如生地彩绘着一条盘龙。
陶寺盘龙造型十分接近后代夏商周及后世之龙,因此,陶寺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龙。
此外,2003年,考古人员在陶寺遗址还发现了观象台。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和天文学家初步得出的结论,陶寺观象台形成于约4100年前,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可通过日出的位置判断出一年中的20个节气。
陶寺遗址观象台 | 来源于新华社
陶寺遗址还出土了弥足珍贵的文字。
陶寺遗址中期,一座中型贵族墓中随葬的骨耜上契刻“辰”字,表明墓主的职官为农官。另外,在陶寺遗址,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个扁壶上用朱砂书写的文字,被称为“朱书文字”。
在陶寺遗址,“礼乐文明”初步形成。
在陶寺遗址中共出土了20多件乐器,包括鼍(tuo)鼓、土鼓、特磬、陶铃、铜铃、口弦琴等。鼍鼓和特磬组合是迄今为止所知同类乐器中最早的。其中的铜铃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金属乐器,这也证实陶寺遗址时期开始呈现礼乐文明的雏形。
为实证这个四千多年前的地中之国,梳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以创新技术馆再现“最初中国”的浩浩汤汤。
通过复原观象台、手工业作坊区、宫城南东门、宫殿区四大遗址点,让用户于指尖方寸感受陶寺遗址真实风貌与陶寺先民生活劳作的场面。在复原的陶寺遗址中,用户可以化身时空旅行者,在复原的遗址场景内自由穿梭,完成各场景转换。
与此同时,在不同场景中,用户可参与“祭司之女”NPC(“央博”数字平台复原的陶寺遗址先民形象)对话,并完成寻找复原的陶寺遗址文物(圭表、铜齿轮形器、彩绘蟠龙盘等)任务。
一个又一个谜团亟待您的解答!“央博”邀您亲身体验“最初中国”,与先民开启一场探寻中华文明之源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