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尧都平阳”追寻一次太阳初升!

来源:央视网 | 2024年01月10日 10:13
央视网 | 2024年01月10日 10:13
正在加载

地处汾河岸边、临汾盆地,位于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遗址对研究中国古代国家、文明起源具有重要价值。其城址恢弘、规模空前,考古人员于此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以及中国最古老的礼乐器“鼍鼓”等一系列重要成果。

来源于节目《陶寺 地中之国》

来源于节目《陶寺 地中之国》

“央博”数字平台助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点亮满天星斗,正式上线“最初中国”陶寺遗址!“何以文明”大展的邀请函已递到你的手上。我们即刻出发,再探一次文明之源。

在观象台观测一次日出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复原“最初中国-陶寺”遗址之观象台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复原“最初中国-陶寺”遗址之观象台

陶寺观象台位于陶寺中期大城东南部,以南城墙Q6为依托,面向东南,平面呈大半圆形。整个建筑由弧形外环道和弧形台基基础构成。外环道直径约60米,总面积约为1740万平方米;台基直径约40米,面积约1001平方米。

天文学家和考古工作者经过多次模拟实验,通过观象台土柱间的缝隙向东观测塔儿山日出,发现陶寺先民将一年分为包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重要节点在内的20个节令,这与《尚书·尧典》中尧“观象授时”的记载相符。

阳光倾洒过石缝,你能看出这是什么节气吗?

“何以文明”大展“最初中国-陶寺”遗址小游戏之观测日出

“何以文明”大展“最初中国-陶寺”遗址小游戏之观测日出

在观象台感受“中国青铜时代的先声”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复原“最初中国-陶寺”遗址之观象台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复原“最初中国-陶寺”遗址之观象台

陶寺遗址所属的龙山时代,正处于夏商周青铜时代的前夜。陶寺遗址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时代铜器出土最集中的一处遗址,出土了铜齿轮形器、铜铃、铜环以及铜器口沿等铜质文物,是中国铸铜起源的重要物证。

陶寺祭司之女再次寻求帮助,你能帮帮她吗?

“何以文明”大展“最初中国-陶寺”遗址小游戏之修复铜齿轮形器

“何以文明”大展“最初中国-陶寺”遗址小游戏之修复铜齿轮形器

来手工业作坊区学习手绘蟠龙纹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复原“最初中国-陶寺”遗址之手工业作坊区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复原“最初中国-陶寺”遗址之手工业作坊区

手工业作坊区位于陶寺城址的西南,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陶窑、灰坑、白灰皮房子、石器加工场面等遗迹。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一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FJT2,平面形状基本为“回”字形,呈圆角方形,南北最长约47米,东西长宽约28米,面积1300余平方米。

据推测,这里应该是手工业作坊的管理衙署,陶寺遗址出土的众多礼器应是在此由官方督造而成。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复原“最初中国-陶寺”遗址之手工业作坊区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复原“最初中国-陶寺”遗址之手工业作坊区

在这里,你有机会参与一次蟠龙纹绘制。彩绘蟠龙盘是罕见的艺术珍品,它只出土于陶寺早期墓地的几座大型墓葬,且每座墓葬仅有一件,这证明彩绘蟠龙盘规格之高及意义之特殊。

亲手绘制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什么体验?

“何以文明”大展“最初中国-陶寺”遗址小游戏之绘制蟠龙纹

“何以文明”大展“最初中国-陶寺”遗址小游戏之绘制蟠龙纹

来手工业作坊区感悟农业大国的魅力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复原文物蟠龙盘及骨耜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复原文物蟠龙盘及骨耜

耜(sì),指耒耜下端用以起土的部位。耒耜是古代常见的一种翻土农具,柄部称耒,铲部称耜。耒多为木质,不容易保存;而耜除木质外,还有石、骨、铜等材质,因此在全国各地史前遗址的考古工作中多有发现。

耒耜的发明证明我国自古以来对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视, 也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陶寺先民都种植过哪些农作物?

“何以文明”大展“最初中国-陶寺”遗址小游戏之识别骨耜用途

“何以文明”大展“最初中国-陶寺”遗址小游戏之识别骨耜用途

手工业作坊区探索文字的起源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复原“最初中国-陶寺”遗址之手工业作坊区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复原“最初中国-陶寺”遗址之手工业作坊区

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甲骨文,尽管这件陶寺遗址出土的扁壶上的朱书字符释读仍存在争议,但学界普遍认为其是与甲骨文最接近的文字。

近年来,陶寺宫城内又发现了另两件带有朱书的扁壶残片,为探索中国古代文字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些文字或成为尧帝之都的重要依据,你认识吗?

“何以文明”大展“最初中国-陶寺”遗址小游戏之识别朱书扁壶文字

“何以文明”大展“最初中国-陶寺”遗址小游戏之识别朱书扁壶文字

拜访宫城南东门,仰望阙楼威仪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复原“最初中国-陶寺”遗址之宫城南东门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复原“最初中国-陶寺”遗址之宫城南东门

陶寺遗址宫城位于遗址中部偏北,整体呈长方形,南北约270米,东西470米,面积近13万平方米。

宫城南墙偏东发现了一种阙楼式门址。有东、西两个靴子型门阙,夯土地基上面应该曾存在墙体,中间甬道上面还残留着一部分路面。这种结构复杂、形制特殊的门址,兼具防御功能和礼仪作用,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阙楼式门址。

阙,是中国古代一种导引性的标志建筑,一向被称为礼仪之门。长期以来,阙楼被认为始于西周时期。陶寺遗址阙楼形制宫城城门的发现不仅将中国阙楼建筑的历史上溯至4000年前,也再次印证了陶寺遗址的都邑属性与王城气象。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何以文明”大展“最初中国-陶寺”遗址小游戏之识别城门形制

“何以文明”大展“最初中国-陶寺”遗址小游戏之识别城门形制

漫游宫殿区,聆听礼乐之音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复原“最初中国-陶寺”遗址之宫殿区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复原“最初中国-陶寺”遗址之宫殿区

大型夯土建筑基址IFJT3(1号宫殿)位于陶寺遗址宫城内陆势略高的东南部。夯土基址平面大体为长方形,南北长约84米,东西宽76.5米,面积近6500平方米。基址上发现有两座主殿、东侧附属建筑、中部庭院、东部疑似廊庑、南部门址等,结构复杂、布局规整。

《礼记·乐记》载: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礼与乐密不可分,礼乐结合就是天地万物秩序的体现。陶寺遗址的乐器主要有鼍鼓、土鼓和特磬,三者常常相伴出土于大型墓葬,表明其为一组配套使用的乐器组合。

鼍鼓逢逢,你感受到礼乐风尚了吗?

“何以文明”大展“最初中国-陶寺”遗址小游戏之识别乐器

“何以文明”大展“最初中国-陶寺”遗址小游戏之识别乐器

你还有哪些想了解的陶寺文化呢?

“何以文明”大展诚邀每位用户借助数字分身,跨越千载文明之河,探访满天星斗中闪耀的陶寺遗址,驻足古观象台迎接太阳初升,漫步巍巍宫殿触摸东方龙脉,在“最初中国”中同寻中华文明之源!

编辑:刘梦迪 责任编辑:邓莫南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