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文明”大展二里头遗址正式上线!

来源:央视网 | 2024年05月14日 11:11
央视网 | 2024年05月14日 11:11
正在加载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年代距今约3800~3500年,是夏代晚期都城遗址。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指导,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央博”数字平台)主办的“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继续启程,正式上线“华夏主脉”二里头遗址!

“何以文明”大展中的二里头遗址有哪些值得体验的地方呢?

创新技术赋能 重现夏朝都城

将数字技术与考古发现结合,“央博”数字平台将二里头遗址的代表性区域在线上进行了复原,时空旅行者可以通过传送门,轻松了解二里头遗址重点区域场景。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复原“华夏主脉”二里头遗址之一号宫殿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复原“华夏主脉”二里头遗址之一号宫殿

一号宫殿基址位于宫城西南部,是一座大型院落式建筑基址,建于平面略呈正方形的大型夯土台基之上,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布局谨严,主次分明。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复原“华夏主脉-二里头”遗址之祭祀区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复原“华夏主脉-二里头”遗址之祭祀区

祭祀区位于宫殿区以北,考古发现有高出地面的圆形夯土建筑,直径在7米左右,其上现存若干圆柱形土墩,原本应为柱子,推测此建筑可能是二里头先民祭祀天神使用的祭坛。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复原“华夏主脉-二里头”遗址之手工作坊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复原“华夏主脉-二里头”遗址之手工作坊

作坊区位于二里头宫城以南,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

趣解文物密码 还原代表文物

央博复原文物乳钉纹青铜爵

央博复原文物乳钉纹青铜爵

乳钉纹青铜爵束腰平底,三锥足细长,槽状长流,流折处有钉形短柱,腹部凸线列乳钉纹。其长流尖尾,清逸舒展,造型夸张,形态修长,极富美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

央博复原文物七孔玉刀

央博复原文物七孔玉刀

七孔玉刀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黄色沁;刀形扁平,呈肩窄刃宽的宽长梯形,两侧各有两组对称的扉牙;玉刀两面纹饰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线阴纹组成网状和几何图形;刀背处有等距且排成一条直线的七个圆孔。

这是迄今为止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最大的一件玉器。

探寻文化踪迹 亲描国宝轮廓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华夏主脉-二里头”遗址游戏之探寻牙璋文化传播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华夏主脉-二里头”遗址游戏之探寻牙璋文化传播

牙璋作为二里头文化典型的玉礼器之一,随着二里头文化的扩张,将王权礼制的影响辐射到更广大的区域,甚至在距离二里头遗址三千多里之外的香港地区也有发现。二里头牙璋传播的模式,反映出广域王权制度在东亚数千公里范围内的辐射和影响,也印证出二里头政权成为此广域政治核心的代表。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华夏主脉-二里头”遗址游戏之描绘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央博“何以文明”大展“华夏主脉-二里头”遗址游戏之描绘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以青铜铸出主体框架,其上以数百片绿松石拼合镶嵌出兽面纹,加工精巧,丝丝入扣,虽历经三千多年也没有松动脱落。兽面纹是我国古代青铜器上的常见纹饰,神兽的图案富有神秘色彩,将其装饰在铜牌上,应是一件当时沟通天、地、神、人的重要器物。

二里头遗址发现了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车辙遗迹,数千年后双轮车辙已升级为复兴号高铁的轨道,中华文明发展之路也延绵不绝走到今天。从车辙遗迹到复兴号高铁,见证了我国交通事业的突飞猛进。

“华夏主脉”二里头遗址承载着人们对夏朝的追问与畅想。如今,考古学界普遍认为,二里头文化的崛起,是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重要标志。

有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古籍记载的“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的地方。

欢迎来“央博”数字平台,进入“何以文明”大展,于二里头遗址中探寻华夏主脉的根源,感受那份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力量。

编辑:李唯嘉 责任编辑:邓莫南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