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第二季启动

来源:央视网 | 2025年05月27日 17:56
央视网 | 2025年05月27日 17:56
正在加载

2025年5月2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央博”数字平台)正式开启“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第二季制作工作,持续通过文化价值挖掘阐释与沉浸式体验、可视化交互、大数据分析等数字科技结合,系统展现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讲话精神,2023年5月27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指导,“央博”数字平台启动了“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首次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移动化、全沉浸、交互式的时空框架,实现“崇龙尚玉”红山遗址、“文明圣地”良渚遗址、“玉华萌发”凌家滩遗址、“荆声玉振”石家河遗址、“礼出东方”焦家遗址、“最初中国”陶寺遗址、“王者圣城”石峁遗址、“华夏主脉”二里头遗址、“商邑翼翼”殷墟遗址、“古蜀之光”三星堆遗址10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考古成果的线上展出,探访文明成果、体验古代生活,再现“中华何以五千年”的伟大辉煌。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策划举办的“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全球巡展,借“何以文明”之问,溯“中华文明”之源,先后在15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展示活动,以创新数字语言搭建文明对话桥梁,累计触达受众超亿人次,尤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引发强烈共鸣,彰显了中国文化遗产的当代活力与世界意义。

“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第二季秉承持续深耕“何以文明”主题IP、践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宗旨,继第一季聚焦“文明起源”主题之后,继续展现中华文明早期发展历程及伟大成就,将夏商周时代具有典型意义的十大考古遗址重磅上线,在场景互动中巧妙融入文物的数字化展示,以此打开“时空胶囊”、讲述文明故事。

根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结合近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和“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等发布材料,经反复研究,并多方请教专家学者,“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第二季甄选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河南郑州商城遗址、湖北武汉黄陂盘龙城遗址、陕西岐山—扶风周原遗址、陕西西安丰镐遗址、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山西临汾天马—曲村遗址、湖北荆州楚纪南故城遗址、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河南洛阳东周王城遗址共十大重要古文化遗址。后续上述遗址将在大展中逐一亮相,与用户“交流互动”。

据“央博”数字平台副总编辑张筱曼介绍,“何以文明”第二季的叙事将紧密围绕时代风貌、社会生活、文化传统、交流互鉴等多个维度展开。而即将新上线的这十大重要考古遗址,处处魅力无限,充满了文化的“基因密码”等待用户的探寻激活。

这十大考古遗址各具特色:学者认为,王城岗遗址可能印证“禹居阳城”,郑州商城遗址展现“商汤故邑”,盘龙城遗址堪称“中流砥柱”,周原遗址揭示“先周根基”,丰镐遗址见证“京城之始”,金沙遗址呈现“辉煌古蜀”,天马—曲村遗址探寻“晋国源脉”,楚纪南故城尽显“荆楚风云”,曲阜鲁国故城延续“周礼遗韵”,东周王城遗址诠释“天子威仪”,定让访客不虚此行。

在技术层面,“何以文明”第二季得到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众多参研单位的支持,大展的搭建将全部采用国有自研技术。其中一大亮点是在数字化展示文物的同时,实现与遗址所在地场景的实时互动;通过对遗址文物“前世今生”的立体化讲述,再现文博考古人的时代担当,努力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多角度探知历史文化的需求。

据张筱曼介绍,“央博”数字平台将持续深耕“何以文明”主题IP,梳理中华文明发展传承脉络、讲述文明故事,展现中华文明何以“上下五千年”的辉煌贡献与成就。

编辑:韩丹 责任编辑:邓莫南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