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华夏主脉”二里头遗址十件核心文物

来源:央视网 | 2024年05月16日 11:13
央视网 | 2024年05月16日 11:13
正在加载

距今约3800-3500年的二里头遗址,是夏代晚期的重要都邑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王都”。它若一部厚重的史书,记述华夏文明肇始阶段的辉煌序言,也为后世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演进历程提供了珍贵史料。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指导,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主办的“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正式上线“华夏主脉”二里头遗址。最早的铜鼎铜爵于此出土,卜骨的前尘往事令人着迷,数百片绿松石拼合镶嵌出的兽面纹又蕴藏着怎样的故事?

让我们即刻进入“最早的中国”,于指尖方寸触摸二里头遗址十大核心文物,对话中华文明之源!

绿松石龙形器与铜铃

长64.5、中部最宽处4厘米,出土于二里头遗址VT15M3,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

长64.5、中部最宽处4厘米,出土于二里头遗址VT15M3,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

绿松石龙由2000余片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龙身略呈波状曲伏,中部出脊。由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主纹象征鳞纹。龙身近尾部渐变为圆弧隆起,尾尖内蜷,若游动状。绿松石龙形器的龙首隆起于托座上,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形巨首,吻部略微突出。以三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绿松石质蒜头状鼻端硕大醒目。两侧弧切出对称的眼眶轮廓,梭形眼,轮廓线富于动感,以顶面弧凸的圆饼形白玉为睛。

乳钉纹青铜爵

高26.5、长31.5厘米,出土于二里头遗址VIIKM7,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

高26.5、长31.5厘米,出土于二里头遗址VIIKM7,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

乳钉纹青铜爵束腰平底,三锥足细长,槽状长流,流折处有钉形短柱,腹部凸线列乳钉纹。其长流尖尾,清逸舒展,造型夸张,形态修长,极富美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

七孔玉刀    

长60.4-65、宽9.5厘米,出土于二里头遗址VIIKM7,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

长60.4-65、宽9.5厘米,出土于二里头遗址VIIKM7,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

七孔玉刀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黄色沁;刀形扁平,呈肩窄刃宽的宽长梯形,两侧各有两组对称的扉牙;玉刀两面纹饰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线阴纹组成网状和几何图形;刀背处有等距且排成一条直线的七个圆孔。这是迄今为止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最大的一件玉器。

龙形牙璋    

长48.1、宽11.4厘米,出土于二里头遗址VM3,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

长48.1、宽11.4厘米,出土于二里头遗址VM3,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

龙形牙璋由器身、柄、阑组成,造型精美,器形硕大,气势恢宏。阑部扉牙或表现张嘴的龙头及龙身。牙璋作为二里头文化典型的玉礼器之一,仅为高级贵族专用。牙璋随着二里头文化的扩张,将王权礼制的影响辐射到南中国和更广大的区域。二里头牙璋传播的模式,反映出广域王权制度在东亚数千公里范围内的辐射和影响,也印证出二里头政权成为此广域政治核心的代表。

网格纹青铜鼎

高20、口径15.3、底径10厘米,出土于二里头遗址VM1,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

高20、口径15.3、底径10厘米,出土于二里头遗址VM1,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

网格纹青铜鼎的造型和纹饰风格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形制一脉相承,但材质却是当时罕见的贵金属——青铜。这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青铜鼎,是王权礼制萌生的象征。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长16.5、宽8-11厘米,出土于二里头遗址VIM11,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

长16.5、宽8-11厘米,出土于二里头遗址VIM11,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以青铜铸出主体框架,呈四角钝圆,略呈亚腰形,两侧各有对称环纽。其上以数百片绿松石拼合镶嵌出兽面纹,加工精巧,丝丝入扣,虽历经三千多年也没有松动脱落。出土时安放在墓主人胸部,从两侧有对称的穿孔钮可见,穿缀系于主人胸前,应作为沟通天、地、神、人等的重要载体。

骨猴

高2.2、宽0.75-0.95厘米,出土于二里头遗址VT26M6,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

高2.2、宽0.75-0.95厘米,出土于二里头遗址VT26M6,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

骨猴使用动物骨骼雕刻制作,通体抛光,制作精巧,栩栩如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微雕精品。

陶象鼻盉

高21.4厘米,出土于二里头遗址,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

高21.4厘米,出土于二里头遗址,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

陶象鼻盉泥质灰陶,顶部象鼻、眼、口皆形象齐备,长鼻子用作器流。长颈广肩,腹部急收,假圈足较高。肩腹部饰有凹、凸弦纹和指甲线纹。这件象鼻盉制作精致,与觚、爵、斝等器类共同组成“酒器全家福”。

卜骨

出土于二里头遗址,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出土于二里头遗址,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块卜骨为一块羊肩胛骨,其用途是为卜问吉凶。在羊骨被钻凿和烧灼后,反面会出现一些裂纹,贞人便根据这些纹路来判断祸福。

陶水管

长66.3、宽23.8、高13.2厘米,出土于二里头遗址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

长66.3、宽23.8、高13.2厘米,出土于二里头遗址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

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数件体型庞大的陶制水管,圆柱形,一端收缩,可套合使用。此件为半圆筒形,与另一半上下配合使用。陶水管在烧造时,为防止使用时渗水,往往会采用烧成后较为致密的原料,且烧成温度高,基本已达1000℃,这些工艺既显示出陶水管制作的特殊性,也体现出二里头文化时期城市排水系统的先进性。

二里头遗址以宏大的规模和严谨的规格展现了夏王朝都城的庄严景象,丰富的遗存更是以无声的语言诉说着中华文明的伟大恢弘。历经岁月洗礼,这颗掩藏在黄土深处的璀璨明珠重现世间,用历史的璀璨光辉照耀着探寻文明足迹的道路。

编辑:刘梦迪 责任编辑:邓莫南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