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
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览:看·见殷商
展览日期
2025年5月19日至2025年10月12日
展览地点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1-2号展览地点
展览简介
作为首都博物馆的“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一,“看·见殷商”展涵盖了河南安阳殷墟、山东青州苏埠屯、湖北黄陂盘龙城、江西新干大洋洲等遗址出土的商代代表性文物,按照“有册有典”“青铜高峰”“居中衍大”“式范后世”4个部分,全景式呈现殷商文明的绚丽画卷。策展人、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高红清介绍,此次展出的338件(套)展品中,重点展品超50件,汇聚全国知名博物馆的明星文物。
“重磅文物很‘忙’,凑在一起不容易,所以每件展品有自己的登场时限。”早在5月8日,首博就提前剧透一批“贵客”。开幕当天,一对鸮尊“兄弟”终于相见,它们出土于河南殷墟妇好墓,分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将在展览中短暂团聚。“鸮”是中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在商代,它的形象被赋予了智慧、勇猛、威严的意义。鸮尊的造型生动巧妙,两只脚和尾巴构成了稳定的支撑结构,通体布满饕餮纹、云雷纹等精美纹饰,身姿矫健威武,像一位凯旋的将军。
山东博物馆的青铜亚丑钺,堪称文物界的“表情包扛把子”,也将首次在展览中与一件收藏在国博的兄弟“合体”。这件青铜器器身透雕人面纹,圆瞪的大眼、上扬的嘴角,外加一排“城墙垛口式”的牙齿,看起来有些“不正经”——而3500多年前,它是一种礼器,商代人用这种夸张的人面纹震慑敌人,钺身上的铭文“亚丑”彰显贵族身份。
展览中还有一些“彩蛋”静待观众解锁。一件殷墟博物馆的商代玉刀,是电影《哪吒2》中东海龙王敖光使用的武器“龙牙刀”的原型来源之一。刀身温润如玉,纹饰古朴神秘。3500多年前,它或许是商代贵族手中的礼器,也可能是象征权力的神兵。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2日。期间,殷墟博物馆的铜质手型器、湖南省博物馆的象尊、湖北省博物馆的崇阳铜鼓、江西省博物馆的双面神人青铜头像等明星文物也将限时段轮番登场。
重点文物
1、“妇好”青铜鸮尊,商后期,国家博物馆藏
铜尊最早见于商代,主要形制有圆尊、方尊和异型鸟兽尊等。乌兽尊种类繁多,有羊尊、牛尊、鹗尊、象尊、豕尊等。鹗尊在妇好墓中同出2件。
此器由器盖与器身两部分组成,器身口内壁铸铭文“妇好”。整器为一站立鹗形,器盖置于鹗首后部,鹗昂首,歧冠高耸,“臣”字状目,小耳,钩喙,胸略凸前,双翅并拢,两爪粗壮,四趾抓地,宽尾下垂。器通体以云雷纹为地,器盖饰饕餮纹,前端有一立鸟,尖喙,歧冠,鸟后饰一龙,拱身卷尾。冠面外侧饰羽翎纹,冠面内侧、颈部两侧饰羹龙纹。喙与前胸各饰一蝉纹。两翼前端各盘曲一条长蛇,身饰菱形纹。尾部饰有一鹗,圆眼,尖喙,双足内屈,两翼平展,作飞翔状。
此器造型生动传神,鹗乌两足与下垂尾部构成三个稳定支撑点,构思奇巧。整器装饰绮丽,花纹复杂多样,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中的精品。
2、兽面铜纹钺,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铜钺形体巨大,两面均透雕着张口怒目的人面形,眉、目、耳、鼻、口均突起。
直刃,双穿,两侧有扉。墓中还出士有铜鼎、翠、爵、矛、戈、镞、斧、锛等,其中在一件铜爵和铜销残片上,都有“亚醜”铭文。过去苏埠屯出士的器物上也有“亚醜”铭文。
由于苏埠屯村屡次出士“亚醜”青铜器,有人推测这里可能是“亚醜”族的墓地。据文献记载,商末周初这一带为薄姑氏所居,因此铜钺等青铜器或即薄姑氏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