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博物馆“夜郎遗踪:寻找《史记》中的古国”

来源:央视网 | 2025年05月16日 11:00
央视网 | 2025年05月16日 11:00
正在加载

展览名称

夜郎遗踪:寻找《史记》中的古国

展览日期

2025年4月26日至2025年6月29日

展览地点

长沙博物馆特展二厅

4月26日,“夜郎遗踪——寻找《史记》中的古国”特展在长沙博物馆特展二厅启幕。这个因成语“夜郎自大”而闻名却又充满谜团的神秘古国,首次以180件(套)珍贵文物与重要考古成果的形式在湖南集中亮相。

本次展览分为四个单元,循序渐进地展开探索:第一单元“源远流长——先夜郎时期青铜文明之光”聚焦贵州地区早期青铜文化的萌芽。毕节青场遗址出土的铸造青铜器石范、鸡公山遗址的碳化稻谷与祭祀遗存等珍贵发现,为探寻夜郎文化起源提供了关键线索。第二单元“古国寻踪——夜郎考古重要发现”,通过解读赫章可乐遗址、威宁中水遗址、普安铜鼓山遗址群等贵州地区与夜郎文化密切相关的代表性遗存,试图还原夜郎古国的社会图景。第三单元“自成一格——独特的文化面貌”,集中展出大量考古出土的珍贵文物,再现了夜郎时期本地族群“套头而葬”“魋结爱美”“崇兵尚武”等独具一格的文化特点和审美观念。第四单元“融入华夏——夜郎族群的归宿”,讲述夜郎从独立古国到纳入汉王朝郡县体系的历史进程。通过汉代犍为郡、牂柯郡的设立,以及中原移民带来的先进技术、工具和劳动力,揭示夜郎与汉文化的深度融合。

重点文物及简介

西汉·石寨山型铜鼓,赫章辅处征集,贵州省博物馆藏

西汉·石寨山型铜鼓,赫章辅处征集,贵州省博物馆藏

铜鼓是以青铜铸造,广泛流传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稻作民族中的一种打击乐器。基本形制为“通体皆铜,平面曲腰,中空无底,侧有四耳”。中国西南地区的铜鼓,自春秋战国流行至今,学界将其划分为八大类型。“石寨山型”铜鼓主要流行在滇池周边的滇文化遗存中。贵州赫章辅处、可乐等地出土的石寨山型铜鼓,反映着活跃在贵州西部地区的夜郎族群与滇族群之间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

战国至西汉·羊角钮钟,黔西南州安龙县德卧镇出土,黔西南州博物馆藏

战国至西汉·羊角钮钟,黔西南州安龙县德卧镇出土,黔西南州博物馆藏

这种造型的钟因顶部两侧有羊角状的鋬(pàn)纽而得名,是战国秦汉时期百越族群常用的打击乐器,可能用于祭祀、舞蹈等场合。在百越支系瓯骆文化遗存的左江花山岩画上,就有羊角钮钟成组悬挂而击的场景。

西汉·虎钮錞于,松桃出土,贵州省博物馆藏

西汉·虎钮錞于,松桃出土,贵州省博物馆藏

錞于是一种打击乐器,其上的虎纽造型,与巴人崇白虎有关。相传,川东、鄂西南一带的巴族人先祖称“廪(lǐn)君”,廪君死后魂魄化为白虎,由后代奉祀。

西汉·靴型铜钺,贵州省博物馆藏

西汉·靴型铜钺,贵州省博物馆藏

扁圆銎,孤形刃,钺身不对称。銎上有一方框,内饰卷云纹。钺身一面饰三只小鹿,鹿身用乳丁纹装饰。鹿下饰回纹条带。另一面光素无纹。与越南东山文化关系密切。

西汉前期至西汉中期·人面型铜扣饰,赫章可乐遗址373号墓出土,贵州省博物馆藏

西汉前期至西汉中期·人面型铜扣饰,赫章可乐遗址373号墓出土,贵州省博物馆藏

人上额及眼、嘴、耳部镶嵌有孔雀石,背后有一横向挂钩。出土时覆于墓主面部。

汉·飞鸟形铜带钩,威宁中水出土,贵州省博物馆藏

汉·飞鸟形铜带钩,威宁中水出土,贵州省博物馆藏

展翅飞翔的鸟状,头部弯曲成钩,双爪紧贴腹部,以线刻纹样来表现双翅羽毛。仿动物造型铜扣饰在滇青铜文化中异常发达,夜郎文化中的仿动物造型带钩多受其影响。

编辑:刘梦迪 责任编辑:邓莫南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