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琳琅万象——东莞市博物馆藏清代外销精品文物展
展览日期:2024年4月22日至2024年7月21日
展览地点:洛阳博物馆二楼临展厅
此次展览遴选东莞市博物馆馆藏近200件精品文物,包含外销陶瓷、珐琅器、扇子、广雕广绣、银器等多个类别,集中展示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清代广东外销艺术品,为市民、游客开启一段东西方经济、文化交融之旅。
洛阳博物馆馆长李文初介绍,此次展览由洛阳、东莞两地精心筹备,也是继2023年“拓跋鲜卑史诗之路”特展后,洛阳博物馆与东莞市博物馆又一次重要合作,期待不断扩大和加深两座城市在文物保护、博物馆工作等领域的交流,进一步丰富两地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作为陆上丝绸之路与隋唐大运河唯一的交汇点,历史上的洛阳,是联通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与陆上丝绸之路相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陶瓷、香料为代表性货品。而毗邻广州的东莞,恰恰处在珠江出海口的位置,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航道上的重要节点,各地商贾纷纷云集至此。
作为“番东之要津”,东莞连接着广州港与更大更远的世界——凡番舶之赴黄浦者必由于此。历史文献显示,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带动东莞商贸发展、商品流通,从东莞东汉墓出土的舶来品“琉璃耳铛”更可推断,两汉时期东莞已有对外商贸往来。隋唐宋元时期,东莞是岭南沟通海洋的门户,继续加深“重要中转站”的定位。明代,东莞南部地区成为东南沿海最重要的贸易区域,被外商称为“贸易岛”。清朝嘉庆年间,东莞鸡栖、屯门、虎头门是广州府夷船的主要泊口。清代实施“一口通商”后,东莞的虎门更是“广州十三行”中外商船的必经之道。
东莞市博物馆有关负责人杨晓东介绍,洛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这两座城市都有着无穷的魅力。本次在洛阳的展览,也是东莞市博物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巡展系列”的第一站,期待以展览为契机,充分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内涵,拉近公众与历史文物的距离,让大家发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点。
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更是文化之路。器以载道,本次展览展出的外销艺术品,无不印证了当时的繁华景象。它们所凝聚的中华文化和艺术,影响了亚非欧国家的诸多领域。在接下来的报道中,记者将与您一起跟随博物馆里这些文物,去感受百年前“中国制造”的魅力,探寻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印记。
重点文物及简介
1、清康熙青花矾红描金张生跳墙图盘
清代,在众多销往国外的瓷器中,广彩是最为耀眼的品类。广彩(广州织金彩瓷)兴起于清代康熙、雍正年间,是用景德镇的白瓷胎在广州彩绘烘烧而成,广彩以“绚彩华丽,金碧辉煌”而闻名于世,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彩绘艺术,又吸取了西方艺术精华,是中外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晶。
2、19世纪骨雕人物花卉孔雀毛扇
清代,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广绣在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运用明暗透视及光线折射的原理,使广绣更加适合西方人的审美趣味,曾一度引领欧美的社会时尚。外销扇与中国传统扇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扇骨材质多样、造型丰富,扇面纹饰华美、色彩艳丽、做工精细,欧美风格显著。18、19世纪,在西方的上层社会,贵族身着华丽的晚礼服,手执一柄精美的东方扇,成为一种时尚。银器作为十三行的高档外销商品,常被外商作为来华贸易的纪念品而带回,因而在广州十三行商馆区里,形成了一个银器市场。18世纪初期,西方商人开始在广州订制银器,纹饰主要为当时欧美流行的风格。19世纪,中国传统纹饰广泛流行起来。
3、清乾隆铜胎画珐琅锦地开光山水人物故事图盘
珐琅器,是以珐琅为材料装饰而成的器物。铜胎画珐琅俗称“洋瓷”,是用珐琅釉料直接在金属胎上作画,经烧制而成。画珐琅起源于法国,16世纪由欧洲商人及传教士传入中国,最早在广东制造。金属珐琅器依据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又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锤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清代由于铜料的紧缺,铜胎画珐琅主要供清宫使用,外销铜胎画珐琅少之又少。
4、清代白绢广绣花鸟纹酸枝木屏插
5、19世纪银鎏金累丝花蝶纹书形名片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