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菲齐美术馆馆藏大师自画像展在国博开展 50位艺术巨匠自画像展现艺术潮流变迁

来源:央视网 | 2023年04月27日 14:06
央视网 | 2023年04月27日 14:06
正在加载

绚丽多彩、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基本态势,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规律,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值此中意文化和旅游年闭幕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驻华大使馆、乌菲齐美术馆携手推出“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展览于2023年4月27日10点起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面向广大公众展出,展期至9月10日。

乌菲齐美术馆位于文艺复兴的摇篮、欧洲著名艺术中心佛罗伦萨,素以收藏诸多绘画巨匠之作闻名于世,蔚为大观的藏品使其在西方艺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画像系列藏品是乌菲齐美术馆核心馆藏之一,以其历史悠久、名家辈出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自17世纪60年代以来,乌菲齐美术馆已收藏了超过1800幅自画像藏品。自画像是肖像画的特殊类别,不仅记录了画家的容貌形象,也为研究其时代风格、社会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更是画家精神世界的自我呈现与表达。本次展览从乌菲齐美术馆馆藏中精选了文艺复兴至当代的50幅画作,包括拉斐尔、提香、贝尼尼、鲁本斯、委拉斯凯兹、伦勃朗、安格尔、莫兰迪、夏加尔、草间弥生、蔡国强等50位艺术大师的自画像,向中国观众展现艺术史上众星璀璨的光辉,不仅使观众得以瞥见艺术家自身容貌形象的再现、精神世界的表达,也使观众得以探寻画家所处时代与社会文化的珍贵线索, 揭示有关“自我”与“现实”的永恒主题。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还特别推出光影体验部分,通过全息投影融合技术,打破传统的静态“画框式”观看方式,将乌菲齐美术馆收藏的文艺复兴时期经典作品进行“解构再创造”数字化高清重现,使名作栩栩如生,带给观众走入文艺复兴时期画中世界的感官体验。

文化连接心灵、艺术沟通世界。本次展览既是中意两国重量级的博物馆合作项目,也是中意友谊在文化交流中传承发展的见证,更是为中意文化和旅游年的闭幕献礼。(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重点展品欣赏:

拉斐尔·桑齐奥  (1483,乌尔比诺—1520,罗马) 木板油画(杨木),47.3×34.8厘米

拉斐尔·桑齐奥  (1483,乌尔比诺—1520,罗马) 木板油画(杨木),47.3×34.8厘米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曾在佛罗伦萨谋事,后前往罗马,迅速为两大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和利奥十世所赏识。尽管他英年早逝,但在其绘画生涯的二十多年中仍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对西方艺术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在这幅半身像中,拉斐尔披着一头栗色的齐肩长发,头戴一顶帽子,一双乌黑的眼眸注视着观众,脸上流露出专注而忧郁的神情。他身穿当时流行的朴素衣着。科学研究证实,这幅画拉斐尔未打草稿,一气呵成。

这幅画可能是拉斐尔送给贵族蒙泰费尔特罗宫廷的礼物。1632年,这幅肖像作为维多利亚·德拉罗韦雷的遗产进入美第奇家族的收藏,她是乌尔比诺公爵的最后一位后裔、大公费迪南多二世·德·美第奇的妻子。自此,美第奇家族将此画收入囊中。

彼得·保罗·鲁本斯  (1577,锡根—1640,安特卫普) 木板油画,85×61厘米

彼得·保罗·鲁本斯  (1577,锡根—1640,安特卫普) 木板油画,85×61厘米

这是“弗拉芒画家王子”鲁本斯的著名杰作。17世纪初,他活跃在意大利,为巴洛克风格诞生作出了巨大贡献。随后的大半个世纪,奢华浮夸的巴洛克风格始终流行于欧洲的宫廷,这幅自画像将巴洛克风格展露得淋漓尽致。回到弗兰德斯后,处于事业巅峰的鲁本斯在46岁时绘制此画。画中他呈四分之三侧身角度,络腮胡勾勒出面部轮廓,头戴宽檐帽遮盖脱发,颈上戴一条金项链,彰显其尊崇的社会地位,这也是奥地利统治者和丹麦国王授予他的荣誉。

伦勃朗·凡·莱茵  (1606,莱顿—1669,阿姆斯特丹)  布面油画,74×55厘米

伦勃朗·凡·莱茵  (1606,莱顿—1669,阿姆斯特丹)  布面油画,74×55厘米

作为一位以明暗对照法来还原真实的画家,伦勃朗以其肖像画最负盛名。

这幅自画像作于画家去世前不久,当时他已无意美化自己。昏暗背景中浮现出一张当代艺术评论称之为“丑陋的平民面孔”:浮肿的脸庞、眼袋、双下巴和塌鼻子。画家早年尚能利用阴影和笔触掩饰这些瑕疵,而今却被暴露在光线的审视下,甚至使用了画家晚期代表性的,偶尔用手指作为画具的厚涂技法粗暴地凸显出来,单调的画面被棕色主宰。

唯有从炯炯有神的眼睛中观者仍然能看到画家有过志得意满的幸福时光,毛皮饰边斗篷和胸前的奖章,诉说着画家曾经的辉煌成就与奢侈生活。然而这一切都已褪去,被反省和忧郁所掩盖,轻抿的嘴唇似乎意味着画家比任何人都清楚,昔日荣光一去不返。

玛丽-路易丝-伊丽莎白·维热-勒布伦  (1755—1842,巴黎) 布面油画,100×80厘米

玛丽-路易丝-伊丽莎白·维热-勒布伦  (1755—1842,巴黎) 布面油画,100×80厘米

映入眼帘的是一位清丽优雅、朝气蓬勃的少女,她侧身凝视,嘴唇微张,似乎在言语什么,她灵活轻盈的身体轻倚椅背;身着典雅的黑色丝绸连衣裙,而手腕处的褶边,和似乎刚刚用画家左手中的红色颜料涂抹出的金边胭脂红腰巾,给沉稳庄重的服饰增添了几分俏皮之感;再加上她头上轻薄柔软的纱巾下露出勾勒脸型的卷发,给观者一种天真清新的形象。

事实上,画家在绘制这幅自画像时已35岁,在年龄上已然是一位成熟女性。其时正值法国大革命,这位深受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喜爱的画家因担忧安全逃离家乡,而王后于几年后也难逃砍头的命运。然而,维热-勒布伦仍选择向王后致敬,画中的她正在描绘王后的美丽容颜。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1780,蒙托邦—1867,巴黎) 布面油画,63.5×53.3厘米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1780,蒙托邦—1867,巴黎) 布面油画,63.5×53.3厘米

1839年,乌菲齐美术馆时任馆长首次向安格尔提出这幅自画像的邀约,当时画家正在位于罗马美第奇别墅的法兰西学院担任院长一职,由于事务缠身,这幅画像在当时未能着手创作,直至1858年才在继任馆长的再次请求下抵达乌菲齐美术馆。

自画像中,画家身穿一件精致的翻领大衣,内里露出衬衫和马甲,胸前佩戴由1855年巴黎世界博览会官方授予的朱红色的法国“大军官”勋章。

该画作充满张力,调和的棕色背景衬托出苍白的面部,人物目光坚毅而充满力量。这是一幅典型的四分之三侧面的半身像。作品在形式上重现文艺复兴的肖像画模式,右手臂置于前景,部分双手可见,拉丁语的题字表明了安格尔画家的身份。同时,画作还具有独特的19世纪自然主义风格,这是画家对所处时代潮流的一种回应。

马克·夏加尔  (1887,维捷布斯克—1985,圣保罗德旺斯) 布面油画,61.5×51厘米

马克·夏加尔  (1887,维捷布斯克—1985,圣保罗德旺斯) 布面油画,61.5×51厘米

在马克·夏加尔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共创作了三十多幅自画像,乌菲齐美术馆收藏的这幅也许是其中最令人回味的。自1959 年起直至 1968 年,该作品历时九年才得以完成,它既是对法国的致敬,也是对生命的歌颂。画作背景是梦幻的巴黎,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和塞纳河都清晰可辨,夏加尔本人则将自己描绘成一位穿着睡袍的画家。拥有杏核眼和高颧骨的人物面部构成了作品的视觉中心,画家头顶上标志性的“新娘”和“公鸡”十分显眼。画中新娘应是夏加尔的第一任妻子贝拉,她在20世纪40年代就过早离世,画家毕生的绘画灵感都来自对她的记忆。金黄色的太阳和黑色的弯月奇迹般地照耀着同一片天空。

草间弥生  (1929,松本— ) 布面丙烯画,100×80厘米

草间弥生  (1929,松本— ) 布面丙烯画,100×80厘米

在这幅自画像中,草间弥生将自己展现为超越俗世教条,永不屈服的形象。通过日本漫画般的、充满色彩与魔力的凝视,她再次使用最具特色的圆点构建自己的脸庞和上半身,搭配画作背景里的网格状图形,这种图形就像她所说的那样:“我从小时候就开始……喜欢用锤子打碎玻璃、镜子和盘子”。支离破碎的内心世界被粘合在一起,在画框里重新组合,这是草间弥生作为一位艺术家,通过一种非常特殊的、自由的表达,找回自己内在秩序的唯一方式。

(展品图片来源:意大利文化部 乌菲齐美术馆)

编辑:韩丹 责任编辑:邓莫南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