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看全国各地文化建设亮点

来源:中国文化报 | 2022年10月17日 14:30
中国文化报 | 2022年10月17日 14:30
正在加载

北京展区关于北京中轴线的可持续保护利用成果展示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北京展区关于北京中轴线的可持续保护利用成果展示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在四川展区,来自三星堆最新出土的青铜人头像首次面向观众展出。  本报记者 刘源隆 摄

在四川展区,来自三星堆最新出土的青铜人头像首次面向观众展出。  本报记者 刘源隆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做出积极贡献。

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地方展区全面展示了我国各地高质量发展建设成就,其中,文化建设方面亮点纷呈。

北京展区的冰墩墩和雪容融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北京展区的冰墩墩和雪容融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浙江展区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丛书   本报记者 刘源隆 摄

浙江展区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丛书   本报记者 刘源隆 摄

引领时代风气   勇攀文艺高峰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在河北展区,刚刚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文华大奖的话剧《塞罕长歌》的剧照显得颇为醒目,该剧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务林人先进事迹为原型,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展出的图片中还有同样获得文华大奖的河北梆子《李保国》剧照,该剧讲述了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的感人事迹,以独特的声腔鼓舞人心。10年来,河北坚持守正创新,推出一大批异彩纷呈的文艺精品,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广播剧《刀锋逐梦》等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等奖项,在全社会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江苏展区展出的文艺作品海报剧照丰富多彩。近10年是江苏加快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文艺精品创作高地的10年。一大批江苏作家投身时代、观照现实,创作了《黄雀记》《江南》《北上》等一批气质不凡的江苏文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一大批影视工作者紧扣时代主题和历史脉动,创作了《守岛人》《人世间》等一批构建时代精神镜像的影视作品。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坚持文化润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了众多的感人故事。新疆展区的“文化润疆,春风化雨结硕果”板块备受关注,观众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观看大型原创舞剧《张骞》《戈壁青春》等10余部大型文艺精品,还可扫码听歌聆听《可可托海的牧羊人》《阳光照耀天山》等12首原创歌曲。

江苏展区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展示     本报记者 刘源隆 摄

江苏展区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展示     本报记者 刘源隆 摄

河北展区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蔚县剪纸作品《美丽冬奥》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河北展区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蔚县剪纸作品《美丽冬奥》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考古取得重大发现  文保能力大幅提升  

展览中,一尊来自三星堆最新出土的青铜人头像首次面向观众展出,现场观众络绎不绝,这一文物让四川展区成为最受欢迎的“打卡点”之一。据介绍,展出的青铜人头像是于2022年7月在三星堆8号坑出土的,展现了古蜀文明精湛的铸造工艺和高超的造型艺术。

三星堆每一项新的考古发现都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屡屡登上网络热搜。截至今年6月,三星堆6个新发现的祭祀坑累计出土编号文物近1.3万件,其中相对完整的文物有3155件,金面具、铜扭头跪坐人像、顶尊跪坐人像等文物令人惊艳。

如今,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令文物保护工作如虎添翼。在山西展区,一件3D打印的云冈石窟五华洞雕刻展品让人印象深刻。云冈石窟研究院近年来一直在与浙江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共同探讨如何用3D打印技术实现大型洞窟的复制。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指出,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云冈石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

2021年,山西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建成,具有每秒234万亿次的计算能力,是全国文物系统唯一的先进计算中心。

在天津展区,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张宏现场演示年画印刷。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在天津展区,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张宏现场演示年画印刷。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在内蒙古展区,记录乌兰牧骑队员演出现场的照片等引人关注。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在内蒙古展区,记录乌兰牧骑队员演出现场的照片等引人关注。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  传承中华历史文脉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国家文化公园以实践先行为建设模式,是目前世界独一无二的、富含创新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实践探索,也是新时期遗产保护与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河北展区,一张“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的图片气势雄壮。河北是长城文化资源大省,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河北扛起重要责任,不断加大长城文化保护传承力度,活化长城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一系列示范性成果。

比如,率先在全国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工作立法,《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202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组织实施山海关、金山岭等30余项长城保护修缮工程,其中潘家口段长城保护维修工程是使用社会公募资金进行长城保护的项目,成为社会参与长城保护的重要案例……一张崭新而宏伟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蓝图正在慢慢实现。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比例缩小的模型占据了江苏展区的中心位。在大运河文化带互动展示区,观众除了能看到大运河扬州三湾段的美景,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成果,还能通过流动的《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了解“千年运河”的古今变化。

出台全国首部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地方性法规,举办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等重大活动,10年来,江苏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代表,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地域文化研究传播,让江苏文化标识更加闪亮。

山西展区展出3D打印的云冈石窟五华洞雕刻局部   本报记者 刘源隆 摄

山西展区展出3D打印的云冈石窟五华洞雕刻局部   本报记者 刘源隆 摄

互动体验文创产品  传统文化创新表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了明确要求。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不断深入,传统节日、文物、非遗、博物馆等热潮兴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

60枚寿山石“福”字印章齐刷刷摆开,“军人福”“记者福”“医生福”“教师福”……103种职业“福”围绕“中华福”熠熠生辉。据福建展区讲解员介绍,“十一”期间,累计9620人次参与“百业福”拓福,人们在互动体验区排起了拓福长龙。

在重庆展区,有不少参观者在“山城印象”展项前对试管组成的音符很感兴趣。“山城印象”采集了长江重庆段29个水质国考断面的水样,罐装29支试管中,组成23组音符,与浪花图形共同构成“长江之歌”的五线谱,参观者可与之互动,奏响《长江之歌》。

在天津展区,手工拓印杨柳青年画也是备受欢迎的打卡点之一。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张宏表示:“杨柳青年画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也是天津的文化名片。能在这么重要的场合宣传推广杨柳青年画,是我们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

近年来,黄河文化、中原文化散发出愈加夺目的光彩,一次次成为瞩目的焦点。河南展区展出的《唐宫夜宴》剧照和“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照片都是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爆款”产品,是河南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的突出成果。

北京展区展示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徽章,吸引观众目光。这些包含“点燃冬奥”倒计时、三山五园、胡同四季、冬奥场馆、四大名著等在内的系列徽章,既包含传统文化,又兼具现代审美,在方寸之间生动传播奥林匹克文化。

在广东展区,两个立柱上的LED屏幕,从4个方向滚动播放广东历史文化与非遗精品,现场展示的《醒·狮》系列文创产品可爱生动,立足传统文化创作的金属拼插潮流玩具也个性十足。“在哪里可以买到这些文创产品?”——讲解员告诉记者,这是观众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

广东展区的非遗展品    本报记者 刘源隆 摄

广东展区的非遗展品    本报记者 刘源隆 摄

盛世修典赓续文脉  筑牢中华文化共同体 

盛世修典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典籍编纂的意义在于续存民族文化的集体记忆,传承民族发展的文化基因,并努力实现从立档存志、强基固本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衔接和提升,进而筑牢中华文化共同体。

一部《儒典》在山东展区亮相。《儒典》汇集了国内著名学术科研机构20余位古籍文献、儒学研究等领域的知名专家,经过精挑细选、匠心打造而成,是历代儒学传世文献系统性整理出版的最新成果。

江西展区展出了由江西省委宣传部主编的“江西文化符号丛书”。丛书共有12册,目前开印了中英文两套版本,展现了江西丰富的文化元素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成为江西省对外宣传的一张金色名片。

浙江展区展出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丛书无疑是所有新编典籍中最为震撼的一部。该丛书是一项纵贯古今、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其收录了海内外260余家文博机构的纸、绢(含帛、绫)、麻等材质的中国绘画藏品12250余件(套),拍摄高精度底片2.3万余张,涵盖了绝大部分传世的“国宝”级绘画珍品。据了解,“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迄今为止同类出版物中藏品收录最全、图像记录最真、印制质量最精、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文献。

编辑:韩丹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