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不尽的“运河故事”

来源:中国文化报 | 2021年09月29日 14:13
中国文化报 | 2021年09月29日 14:13
正在加载

▲ 潞河督运图(局部) 清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潞河督运图(局部) 清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中国大运河包含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是中国古代运河的代表之作,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和长城一样,大运河是中国人所创造的世所罕见的古代工程奇迹。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运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构成中国古代贯通全国的水运大动脉,对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已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之一。

一水连千古,文脉润两岸。一条大运河为途经之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流动的运河水始终活化、浸润着中国南北文化的发展。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用不同的文艺形式讲述着运河故事,咏唱着运河之歌,描绘着运河面貌……时光飞逝,一轮轮生命更替,一幕幕景象变幻,流淌的运河承载的文明始终相连,不同时期的作品正记载着这种文明的传承。

▲ 通惠漕运图(局部) 清 沈喻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通惠漕运图(局部) 清 沈喻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大运河的开凿和改造,源于人类对水资源认识和利用的不断深化,越经千年,如今更以其文化积淀和精神内涵令人神往。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清乾隆《潞河督运图》中,可见漕运的繁忙景象,河中官船、商船、货船、渔船等各类船只穿梭往来,两岸衙署、店铺、寺庙、民宅、粮仓错落有致,树木茂盛,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漕运的繁华与发展。在清代沈喻所绘《通惠漕运图》里,可以清晰看到,人们如何利用“倒载制”的坝河,使通州的漕粮通过坝河船运到积水潭的场景……

▲ 古运今晖 (国画) 150×480厘米 2021年 安玉民 安泽

▲ 古运今晖 (国画) 150×480厘米 2021年 安玉民 安泽

大运河文化不仅留存于古代文物、绘画之中,近年来,有许多美术家关注大运河文化,用内心感受、用脚步丈量、用画笔描绘大运河。这其中不仅有对大运河历史的回溯和追忆,有对大运河两岸秀丽风光的描摹,也有对大运河时代新貌的咏叹,有从细节出发,刻画大运河如何影响着两岸人民生活与文化传承的佳作。江苏省组织创作的《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是近年来聚焦大运河主题的大型美术创作项目,此件作品高3米、长135米,立足大运河全域,从时间、空间、人文、自然等多个维度,描绘了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和沿线的新图景、新风貌,把散落分布的文化瑰宝穿成“珍珠项链”,绘制成当代“清明上河图”,让千年运河之美跃然纸端。作品被评价为:“既有大运河古代部分的还原想象,也有现代全貌的充分展现;既表现了古人的历史功绩,也体现了大运河的时代价值;既借鉴了历代山水画大家的风格特点,又在笔墨语言中把中国山水画特质与南方的地貌紧密结合,改变了一些惯常画山水画的套路;既有字字珠玑的序跋文字、高古清雅的诗书画文,又有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和当代意义。”

▲ 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局部) 2019年 江苏省国画院组织画家集体创作

▲ 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局部) 2019年 江苏省国画院组织画家集体创作

运河文化滋养两岸,美术家们乐于直接或间接表现运河文化、表现运河两岸人民的生活,除了像《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这样关注运河全貌、组织化的集体创作,近年来一些主题性大型展览和地方性的创作项目中也不乏表现大运河题材的新作。如在今年举办的“伟大征程 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扬州画家安玉民、安泽的中国画新作《古运今晖》入选其中,画面中的一条大运河呈S形,将城市分隔开来。清晨阳光倾泻而下,将远处的场景镀上一层淡淡的金色,耸立的高塔也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之中。而在近处的画面中,众多建筑鳞次栉比,不仅有表面光滑可鉴的玻璃外墙,也有古色古香的古典建筑。最为传神的当属画面中的众多人物,他们在清晨各自忙碌,各自欢喜。从古代运河到现代运河,绘画中不仅“藏着”一座扬州城,更向人们展示了大运河之于城市、大运河之于人民的非凡意义。

▲ 永年广府 (国画) 90×180厘米 2020年 梁腾 周苏英

▲ 永年广府 (国画) 90×180厘米 2020年 梁腾 周苏英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近日展出的“君到姑苏见一一溢彩·苏州中国画写生作品展”中,便呈现了苏州国画院组织美术家沿运河而下,一路走过吴门望亭、浒墅关、枫桥夜泊、虎丘塔、平江古巷、水陆盘门、横塘驿站等地,以不同的视角与风格记录下的运河景象。画家们通过描绘“运河十景”,展现了苏州深厚的江南文化底蕴。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运河)两岸度春秋……”悠悠大运河畔的河北吴桥县,一首杂技人行走江湖的歌谣传唱了千年。人们熟悉的杂技之乡其实与大运河有着深厚渊源,吴桥杂技艺人沿大运河走出家乡,北上南下,甚至远涉重洋,获得了国际声誉。在“河北美术家大运河采风、写生、创作”活动中,画家张立农创作的油画《运河岸边》便不动声色地表现了这一题材,运河之水虽已不再丰沛,但文化的浸润如同涓涓细流始终不断,如今随着对大运河文化的不断挖掘与推广,生活在运河旁的非遗艺人们也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广阔的舞台。

▲昌平白浮泉 (国画) 216×199厘米 2019年 于航

▲昌平白浮泉 (国画) 216×199厘米 2019年 于航

不久前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整合大运河沿线省市文物和文化资源,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珠串线、线带面”的思路优化总体功能布局,深入阐释大运河文化价值,大力弘扬大运河时代精神,加大管控保护力度,加强主题展示功能,促进文旅融合带动,提升传统利用水平,推进实施重点工程,着力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大运河纵贯南北,连接东西,跨越了杭嘉湖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等不同的地理单元,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地带,涉及遗产数量多、等级高、密度大、年代久,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估量。但也正因其历史的久远、内涵的丰厚、地域的广阔,现有的美术作品大多还是分散地表现不同地域特色的运河景致和文化生态,还不足以系统地展现出运河文化的全貌,不足以全面地诠释运河文化的精神底蕴,关于运河题材的美术研究也尤需推进。

可以相信,随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高质量建设,会有越来越多表现大运河题材的当代文艺作品出现,这些表现大运河发展变迁的图卷,将与古代经典绘画中的运河图景连接、贯通,绵绵不绝,并为后人留下属于今天这个时代的“运河盛世图”!

编辑:韩丹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