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过年书》: “纪念春节列入世遗这件历史性和永恒性的盛事”

来源:中国艺术报 | 2025年02月19日 11:12
中国艺术报 | 2025年02月19日 11:12
正在加载

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年”升级为“世界年”。作为春节申遗推荐者,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冯骥才第一时间编著了《过年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传承弘扬春节文化,向世界展示春节这一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

“年是中国生活和文化中太陈太浓太烈太醇的一缸老酒,而且没有一个中国人没尝过。”在冯骥才看来,年不仅仅是一顿年夜饭,而是几千年创造的各个地域千差万别灿烂缤纷的年文化,里边包裹着我们民族对团圆、慈孝、和谐、平安和幸福执着的精神追求。“近四十年来,写年、说年、谈年、论年,是我的工作的一部分。”他在《〈过年书〉说》一文中回顾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年的思考与实践,包括关切、思索、思辨、探究年的内涵、性质、意义等,写成文章并向公众讲述;进而对一些重要的年俗如花会、窗花、年画等进行田野抢救;对各种与年相关的社会话题发表意见,如春晚、春运、短信拜年、鞭炮等,“我的本意是保护好和传承好传统的年文化”。同时为加强年本身而努力,如向国家建议除夕放假、建议将春节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等,“写了许多文章、建议、提案,做了许多演讲”。而今,多年的梦想成为现实。

《过年书》从冯骥才关于年的数百篇文字中精选50篇,编为“年的感怀”“年的沉思”“年的艺术”“年的思辨”“年的话语”5个部分,收录其关于年的文章、演讲与访谈,从春节回忆、春节习俗、对春节相关非遗的抢救,到对春节的思考和展望,全面阐述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以此“纪念自己与民族这个重大节日之间的精神性的故事;更是纪念春节列入世遗这件历史性和永恒性的盛事”。

很多关于年的话题常谈常新。比如放鞭炮是过年习俗,冯骥才在上世纪90年代初禁炮之声初起时就撰文呼吁“禁炮不如限炮”,指出燃放鞭炮深深寄寓着除旧迎新及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企盼,“如果灭掉鞭炮,被消除的绝不仅仅是鞭炮及其污染,而是一种源远流长、深厚迷人、不可替代的文化,以及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情感”。又如倒贴福字寓意福到了,但并不是说所有的福字都要倒贴。冯骥才指出,民俗传统中倒贴福字主要在两个地方,一是在水缸和垃圾箱上,一是在屋里的柜子上,而大门上的福字从来都是正贴,有“迎福”和“纳福”之意。又如除夕放假,早在2007年冯骥才就撰文并提交提案,倡议除夕应当放假,春节假期前挪一天,提案被国家采纳,2008年至2013年除夕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这些文章也被收录进《过年书》中,是时代变迁的见证,也持续引发人们思考。

年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符号,丰富多样的年俗、年艺术是年文化的重要载体。《过年书》中谈及打树花、拜灯山、剪纸等民间习俗与艺术,对木版年画的发掘保护过程的记述尤其令人动容。冯骥才组织了为期十年的年画普查,完成了所有重要年画产地的档案的采集和编制,建立了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和研究中心。田野调查艰难而紧迫,有时遇强风暴雨,道路泥泞,只能脚套塑料袋前行,形同乞丐,有时要和文物贩子斗智斗勇抢时间,而城镇化浪潮一度对民间文化带来冲击,令他十分忧心,“我们的文化只有作为商业的景点——卖点才有生路,可悲!”在《过年书》中,他一再强调,“应保持我们春节的仪式感”,“我们之所以感到年味儿淡薄,正是传统年俗日益消减所致,而不是因为年的情结淡漠”,“应积极建构当代年俗系统,使我们的年浓郁、美满、充满魅力地传衍下去”。

从提出建议春节申遗,到为春节申遗撰写“知情同意证明”,至春节申遗成功,冯骥才见证了这一历史进程。春节列入人类非遗,意义重大。《过年书》中,冯骥才撰文写道,“由于春节富有中国人的理想、向往、追求和性情,最能讲好中国的故事。它将使国际人民从中直接了解到中国和中国人,促使人民彼此认知、和谐相处、相互团结,这正是我们设置‘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终极目的”。

《过年书》中对春节独特的意义、价值、内涵与性质加以开掘,对于传承和弘扬春节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春节的历史和文化,也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春节文化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弘扬。

编辑:韩丹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