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中的一幅画《万山红遍》

来源:来源:央视网 | 2021年08月19日 15:50
来源:央视网 | 2021年08月19日 15:50
正在加载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等机构联合制作的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节目以画为体,以史为魂,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美术作品中,遴选出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美术经典作品,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100年来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本期为大家介绍的党史中的一幅画是画家李可染创作的国画作品《万山红遍》。

>>【一日一画】点击了解更多作品故事

1925年秋,32岁的毛泽东来到湖南长沙,重游橘子洲头,面对奔涌不息的湘江和对岸岳麓山上大片的枫叶,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记录了青年毛泽东的风华正茂与浩然壮志。上世纪60年代初,画家李可染取毛泽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词意,创作了国画《万山红遍》。

朱砂覆彩 气势撼人

国画《万山红遍》采用了一种顶天立地的构图方式,巍峨的山峰占据了画面的中心,凸显出群山之气势撼人。为了表现“遍”字,李可染大胆创新以墨为底,用大面积的红色覆彩。李可染先生为了打破大面积红色带来的沉闷和压抑的感觉,在画的左侧,层层叠叠的山峦之间,画出了树木与瀑布。白色的飞瀑、白色的溪流以及掩映的白色的瓦屋,使得整幅画作气息通透,流露出一种摄人心魄的灵气。画面前景中描绘的红色的树木如同剪影一般,将光与色进行巧妙结合,是整幅画作色彩最浓重的地方,也是红色使用纯度最高的地方,成功地点出了毛泽东主席所说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诗情画意。

李可染在整幅作品创作完之后,又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两句话作为题跋书写在画的右上角,成为这幅画的点睛之笔。这幅画作也充分体现了李可染先生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追求的艺术理念: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何为‘可贵者胆’,其实就是艺术家的胆量。可染先生说,自己为人要谨慎要严谨,但是作画要大胆。‘所要者魂’,‘魂’就是艺术之魂。李可染要为祖国的山川立传的理想,就是他的艺术之魂。”——美术专家吴洪亮

为祖国河山立传!

1907年,李可染生于江苏徐州。1929年,他考入位于杭州的国立艺术院研究部,同时学习中国画和西画,后来又跟随齐白石、黄宾虹两位大师学习。当李可染开始创作《万山红遍》时,以反映现实生活的西方写实绘画成为主流。有些美术学院里,中国画甚至暂停了授课,李可染也被安排去教授水彩课。从1954年开始,他走遍祖国各地,寻找他心中的创作源泉。黄山的千尺飞瀑、漓江的如烟盛景、雁荡的叠嶂山峦,幻化成画家笔下的万千丘壑。李可染终于寻找到了突破多年创作困局的灵感。

“他老跟我说,我就到祖国的大自然里去,祖国的山水是这么壮丽,我要为祖国河山立传。”——李可染的弟子 孙美兰

直面时代,让中国画重获生命力。李可染找到的突破口,就是“为祖国河山立传”。大胆创新,融汇中国传统和西法的“李家山水”,成为中国新山水画的一座高峰。在暮年,李可染特地请人刻了一枚印章:“东方既白”。对印章“东方既白”,李可染说:“有人认为中国画已经走向穷途末路,而我从东方,我看到了曙光。” 

笔墨当随时代,今天距离李可染创作《万山红遍》已经过去了近60年,但“为祖国河山立传”的艺术观念,却永远不会过时。

编辑:彭锋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