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鸣:花鸟画的“变与不变”经历了什么?

来源:中国网 | 2019年05月14日 15:22
中国网 | 2019年05月14日 15:22
正在加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刘万鸣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刘万鸣

西安美院青年教师科研培训系列讲座——《不变之变 中国花鸟画格法之析》于2019年5月10日上午9:30在西安美术学院1号教学楼学术报告厅举行。讲座由博士生导师、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刘万鸣主讲。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刘西洁担任主持人。

刘万鸣教授首先根据自己多年创作感受阐释了“变与不变”这一绘画主题,希望这场讲座能够带给大家一种新的思考,这就是讲座的意义。

刘教授认为中国花鸟画和西洋古典绘画的脉络其实大致相同。虽然绘画工具和材料不同,但东西方绘画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样的,只是过程有区别。于是,他从中国花鸟画的发展脉络来阐述了绘画中“变与不变”的绘画特征和精神追求。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历代花鸟画创作的“变与不变”

关于中国花鸟画中技与道的关系,他认为“技”在中国花鸟画中最重要,作为一个花鸟画家必须有严谨扎实的绘画基础,也就是所谓的“技”,只有 “技”达到一定的高度,作品才可能有大格局、大气象。他以五代徐熙的《雪竹图》和黄荃的《写生珍禽》为例,来阐述古人绘画技术的高超,那种对生活观察的细微程度和对物象精准把握,看后让人感叹。

宋人绘画追求写实,写实的精神又是写意,这个“意”上升到哲学范畴。

刘万鸣教授以崔白的《寒雀图》与黄荃的《写生珍禽图》作品为例比较,详细阐述了线与物象轮廓在作品中的微妙变化,一个鸟的轮廓线是一笔画下来,一个则是短线连接而成,可以看出古人对绘画中的线的认知高度。

线是中国绘画的生命线。他就李公麟的《五马图》作了详细的解析,对作品中线条的韵律感进行说明,《五马图》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概括能力和写意智慧。

关于书法和绘画的关系,他认为唐、五代的绘画中,书法是自然入画,有一种自自然然的感受。宋人书法具有一种有意识的书写,元代绘画强调以书入画追求古意。

他同时讲解了花鸟画从宋到元、明、清的变化,认为花鸟画是最具有时代精神的。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独特精神,士人绘画有士人精神、文人绘画有文人的精神,现代人的绘画也需要融入现代精神。

宋代苏东坡和文同的绘画有士人精神同时又有家国情怀,在文化上体现的是一种正气。宋人是最会造境的,所以他们的绘画很少题款,因为画就有诗境。

同时,刘教授认为知识与文化两个词意思是不同的,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文化,是画家们要长期下功夫做的一件事。他说:“从事花鸟画创作的青年画家,在花鸟画创作过程当中,更需要加强人格的锤炼和气质的培养。”

再次将话题回到“变与不变”问题上时,他说:我们研究古典绘画,其实在寻找一种不变的东西,在不变当中求得微妙之变。唐、五代到宋这个“微妙之变”就将花鸟画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一小步就成就了宋代绘画。宋代绘画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把传统绘画彻底推翻,而是完成了对传统的沿袭。作为一个画家:第一,要有文学家的修养;第二,对传统绘画有深入的研究;第三,要有高超的技术。

中国画作为国之瑰宝,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表现中国人内心的自信、人格、气质,把知识转为文化,就会自觉的融入到了中国人的血液中,中国绘画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

最后,刘教授告诉同学们,陕西是美术大省,在中国画的影响上包括对中国美术的未来发展,都占举足轻重位置。它不单是西北美术的代表,带有区域性同时带有引领性。他叮嘱同学们珍惜学习机会,成为优秀的艺术家。

讲座之后,刘万鸣教授和西安美院师生进行了互动,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诸多问题和困惑,现场老师同学们获益匪浅、深受启发。

作品名称:《长寿图一》 纸本设色 刘万鸣

刘万鸣作品:《长寿图一》 纸本设色 45cmx31cm 2019

刘万鸣 1968年生于河北,198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1995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一级美术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指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美术学院客座教授,2012年获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奖,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2017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第三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万人计划”,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国家级展馆举办个展数次,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国家级单位多次收藏,中央电视台等以专题的方式都对其艺术成就有过详细的报道。

编辑:韩丹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