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云供养——赵亭人绘画展开幕

来源:中国网 | 2015年04月13日 18:03
中国网 | 2015年04月13日 18:03
正在加载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由晋宝斋举办的“烟云供养——赵亭人绘画展”于2015年4月11日上午9时在晋宝斋展出。此次个展参展作品70余幅,其中多件作品的主题和春天相关。这场别具一格的画展,可以带我们体味这个春天的与众不同。展览将持续到4月18日。

“夫画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国画大家齐白石老人的话,道出了从事绘画艺术的真谛。在寂寞中探索生命和艺术原本的状态,是许多画家一生的追求。赵亭人便是这探索中的修道者。

亭人是地道的山西人,听黄河涛声,走黄土高坡长大,但骨子里却有着江南人的情结。在江南“置薄田数亩,构茅屋几间;莳兰于东圃,栽竹于西园;插垂柳两行,种碧桃一湾;携子抱孙于杨柳岸,舔笔濡墨于青灯前;花旁读书,月下看剑。”这是他理想中的生活。那春光明媚中的粉墙黛瓦,烟雨朦胧中的小桥流水,那一山一石,一亭一阁,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令他羡恋神往。亭人喜欢江南的景致,更喜欢那景致给他带来的清清明明,朗朗润润,纤毫不染,简单纯净的心境。而这心境恰是文人画家追求的境界。

亭人的画有根基。他遵从于古人的笔墨精神,植根于传统文化,自幼受祖父耳提面命和长大后的求学深造,加上其独特的生活状态,使他的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可读性,文人气息跃然纸上。人们在感叹于画面笔墨精妙之时,往往惊诧于他的题跋,或抒发心境,或诙谐幽默,或怀古明志,或借物寓意,看似随意的逸趣,总能让人感受到他深厚的书法与文学功底,与画面浑然天成,相得益彰。

亭人的画简约而天然,落笔之简,清楚明了。他围绕画作主题,笔墨力求描绘物象之精神境界,舍弃了具象的烦琐枝节;他的画面表象的东西少,给予观者画外的东西很多。竹林旁,青山下,持杖问古,看日出日落,观云卷云舒,都在他的寥寥数笔之间;两朵菊花,题款南山悠然,不禁会让人想起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剪一枝梅花,植一株兰草,沏一壶清茶,都使他的画面意境延伸到很远……亭人的画极为清逸,且气韵生动。他作山水,意境多萧散简远,有隐逸之趣。图中每作茅亭,往往空无人依,不知此亭所待,究竟是何人?月淡风清亭不语,莫使好景空待人。想必画中之亭即是其心之所寄吧。读他的画,是一种久违的亲近和游方之外的美感,使人们在浮躁之际瞬间清静起来。相由心生,趣由笔生,淡泊平和的人生态度与处世之道如同他的笔墨一样,平静率真朴素闲雅,现代人对古老禅意的和人文精神的期盼,在他的笔下得到了回归。

亭人的画有风骨。他尤喜梅花,“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是他的追慕,常在画梅中题句“我是梅花,梅花是我”。亭人画梅往往是在画的一角斜伸出一、两枝,弯曲有致,枝梢梅花数朵,淡雅隽秀。疏枝淡花,简练明快,又不失典雅俏丽。既画出了梅花的高洁与骨气,也表达了超越梅花的自我心境。“书为心画”、“画为心声”,一路梅花常相伴,两肩明月心神清,如此境界,只有亭人才有。

亭人的画极为纯净。他用笔讲求笔法,落笔磊落、刚直,充满金石气。用墨更是惜墨如金,点线面构成极为讲究,笔笔见笔,笔笔见墨色,笔墨酣畅,浓淡相宜。他作画清水入墨,纯净淡雅,透着清爽,沁入人心。品读亭人画就像把盏一杯香茗,淡淡的一丝清香,柔柔的一缕清气,冲淡浮尘,润泽心灵;如悠远的古琴声,沉淀思绪,超尘脱俗。松雪道人说“笔墨千古不易”,石涛和尚说“笔墨当随时代”,亭人深信,理不亏我,道不远人。在这喧嚣浮躁的社会中,他平和而又执着地守护者自己的精神家园。(文/靳忠)

编辑:韩丹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