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花丝工艺”的芳华再续

来源:新华网 | 2014年04月18日 17:45
新华网 | 2014年04月18日 17:45
正在加载

广东汕头潮宏基首饰博物馆内展示的花丝工艺品《花丝风雨桥》,这是目前存世体量最大、工艺最全的花丝工艺珍宝(4月16日摄)。

广东汕头潮宏基首饰博物馆内展示的花丝工艺品《花丝风雨桥》,这是目前存世体量最大、工艺最全的花丝工艺珍宝(4月16日摄)。

《花丝风雨桥》成品长达5.2米,高2米,采用350公斤白银和4公斤重的黄金做主料,辅以玉石,翡翠、玛瑙等珍贵宝石共计3万多颗,集7种花丝工艺技法于一身。

4月16日,“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花丝工艺”项目在广东汕头潮宏基花丝博物馆正式启动。这是创新公益项目“稀捍行动”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而进行的重点项目,旨在通过汇聚企业投入、学术研究、艺术设计等方式,为行将消失的中国民族珠宝镶嵌技艺传承一份力。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又称“细金工艺”,是中国传统的宫廷艺术,是“燕京八绝”之一,其工艺复杂而且繁琐,大的工艺就分掐、填、攒、焊、堆、垒、织、编8种技艺。2008年,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被正式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丝镶嵌工艺对手工技巧和经验的要求极高,培养一名熟练师傅的时间短则十几年长则数十年,因此,许多年轻学徒望而却步,技艺传承面临严峻考验。

据统计,目前全国从事花丝镶嵌的师傅不超过50人,且都是以个人或作坊为单位,进行花丝镶嵌饰品加工。新华社记者 吴鲁 摄

编辑:韩丹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