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悦石《石鼓文批注》新书发布 引领重读“石刻之祖”

来源:央视网 | 2025年07月21日 14:56
央视网 | 2025年07月21日 14:56
正在加载

7月19日上午,著名书画家、学者吴悦石先生携其凝聚数十年心血的扛鼎之作——《石鼓文批注》(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于首都图书馆隆重举行新书分享会。这部著作以开创性的研究体系与精湛的复原技艺,为破解石鼓文千年密码、重现先秦文明之光开辟了通途。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本次新书分享会吸引了众多文化学者、书法名家及传统文化爱好者。国家民政部原党组书记、部长黄树贤,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胡振民,国务院原副秘书长丁向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杨士秋,文化部原副部长王文章,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全国工商联常务原副主席孙安民以及著名书画家申万胜、赵学敏、张立辰、郭石夫和来自全国百余位政界、文化界、艺术界代表出席了活动。

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胡振民致辞

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胡振民致辞

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胡振民在分享会上表示,吴悦石先生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之姿推出学术力作——《石鼓文批注》,其“艺术考古典范”价值令篆书可学可亲,强调本书为文化自信注入“石鼓新声”。

北京发行集团副总经理、中国书店董事长兼出版社社长张东晓致辞

北京发行集团副总经理、中国书店董事长兼出版社社长张东晓致辞

北京发行集团副总经理、中国书店董事长兼出版社长张东晓在分享会上强调,此次承担“石刻之冠”出版使命,既是老字号中国书店赓续文脉的实践,更开创了“学术深度与普及温度”兼备的经典传播新模式,期待联合学界激活更多文化瑰宝。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致辞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致辞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在致辞中提到,新著以书画双修功力解读“汉字活化石”,突破性修正30余处误释,既承阮元、吴昌硕学脉,更打通“从石鼓铭文到写意笔法”的艺术通途。吴悦石先生十年成书为青年开启“壮美石鼓提振文化自信”的认知新境。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徐福山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徐福山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徐福山强调,该书以文史互证方法,将“石上《诗经》”转化为可触的历史场景与可承的笔墨道统,为传统文化“两创”提供范式。

《中国书法》社长兼主编朱培尔致辞

《中国书法》社长兼主编朱培尔致辞

《中国书法》社长兼主编朱培尔表示,该书通过“考据与笔墨互证”方法论,既补遗学术空白,更重续“书以载道”正统,为书法传承提供兼具历史厚度与当代价值的范本。

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院长杨涛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院长杨涛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院长杨涛谈到,该著以“金石考据加笔墨实践”激活文化基因,为书法遗产的当代转化树立范式。

著名画家、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艺委会主任吴悦石致辞

著名画家、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艺委会主任吴悦石致辞

分享会上,吴悦石先生深情阐释了重读经典的时代意义。他强调,此书不仅是学术成果,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旨在“以学术之深度与人文之温度,弥合古今文化鸿沟”。他的精湛解读,令在场嘉宾深切感受到石鼓文正于当代重焕璀璨神采。

吴悦石捐赠《劝学·颜真卿》给首都图书馆

吴悦石捐赠《劝学·颜真卿》给首都图书馆

石鼓文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其历史价值与艺术魅力不言而喻。然岁月侵蚀使其文字大量缺失、损泐严重,拓本点画混淆、偏旁缺失,令欣赏、学习与研究举步维艰。吴悦石先生以现存字数最丰的珍贵“先锋本”拓本为基石,倾力打造《石鼓文批注》,最大程度还原石鼓文原貌。

《石鼓文批注》

《石鼓文批注》

《石鼓文批注》

《石鼓文批注》

依托深厚学养与精湛书艺,吴先生运用“双钩廓填”技法,精妙复原146处残损文字,同时剔除风化伪笔,为书法研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准范本。

《石鼓文批注》

《石鼓文批注》

此外,吴悦石先生还在书中对宋拓印本240余处内容进行了批注。如在第三鼓的批注『第三鼓,田车,叙田猎盛况,秦人驾车于高地,引弓待发,野兽四散奔逃』,使该鼓内容一目了然;对石鼓文第一鼓到第十鼓122处释文 (上册46处,下册76处)进行了核校,并作出了修改和补充。《石鼓文批注》可作为历史和古文字研究者考释石鼓文的参考书,使学习石鼓文者不仅了解其字形,更知其文意。

《石鼓文批注》

《石鼓文批注》

此次《石鼓文批注》的出版,树立起了石鼓文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其为书法研习筑基,通过清晰图解笔顺与复原范本,使习书者得以直抵石鼓文笔墨堂奥;其为学术研究拓新,严谨的字源考辨、音义梳理及诸多创见性释读,为文字学、史学等相关领域提供了重要参考,更填补了石鼓文系统性、精细化研究领域的空白。为中华早期文明的瑰宝在新时代传承、研究与普及,架设起一座纵贯古今的坚实桥梁,与今人产生深刻而有力的时代共鸣。

编辑:张金梦 责任编辑:邓莫南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