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章的起源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商代晚期。“安阳三玺”由青铜铸造,源自图形纹饰族徽,初具印章形式,反映出商周青铜文明的精湛技艺。中国印章历经西周、春秋的发展,至战国、秦汉时期达到第一个艺术高峰。这一阶段,印章以青铜和玉为主要材质,形成了成熟的官印等级制度与制作规范。隋唐以后,纸张代替简、牍、帛成为日常文字书写的载体,印章形制也随之改变,尺寸增大,用印方式从封泥钤盖变为朱砂钤印。明清时期,文人群体以青田石、寿山石等石材为载体,开创了以刀代笔、彰显个性的文人篆刻,形成中国印章的第二个艺术高峰,并伴随民族文化复兴繁荣至今。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篆刻”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商·安阳三玺(青铜)
战国·日庚都萃车马(青铜)
汉·广汉大将军章(银)
印章最初是作为身份、权属或授权的凭信工具,早在商周时期便具有权力象征,逐渐扩展至行政、经济、文化等领域。战国时期,印章已广泛使用,各诸侯国官印形制规范,私印各有特色。秦统一后推行“书同文”,将印章制度纳入中央集权体系,皇室用印称“玺”,百官及民间皆称“印”。“汉承秦制”,官印分级制度确立,同时以函匣“封泥”确保文书的保密性、可靠性与真实性,这种方式以“计量表铅封”“火漆印章”等形式延用至今。战国秦汉时期的印章以“凭信”为核心功能,同时融入艺术审美追求,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随身之物。
汉·皇后之玺(玉)
汉·楚卫士丞(封泥)
商周至唐宋时期,印章材质以金属为主,采用铸造与凿刻工艺。玉印因材质珍贵,制作难度高,多为帝王贵族专属。宋元时期,金属仍是印章的主要载体,民间印章形态更加多元,趋于民俗化,如吉语印、图案印、花押印等,折射出市井文化的繁荣。另一方面,以印记形式标注商家名号与质量承诺,成为早期商标的雏形,如南宋湖州铜镜上铸造的“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铭文。商号印、合同印亦见证了当时手工业与商业信用体系的初步建立。
汉·刘慎(玉)
南宋·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铜镜)
随着元代王冕尝试花乳石,明代文彭使用青田石,松脆适度、易于雕刻的软石被发现,使文人自书自刻的“渴望”成为可能,文人直接参与篆刻艺术创作开启新风,并迅捷流行,形成了明清文人篆刻流派。文人篆刻艺术的诞生,标志着印章从实用器物升华为艺术载体,印章的功能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分为实用性印章和篆刻艺术。明清至民国,篆刻流派纷呈,如文彭、何震、丁敬、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匠开宗立派,各标其格,印坛百花齐放,“印”与“诗、书、画”并称“文人四绝”,成为文人精神的外化特征。
明·七十二峰深处(文彭)
近代·且饮墨渖一升(吴昌硕)
印章的演变贯穿于中华文明史,从青铜铸造到文人篆刻,从封泥钤印到朱砂留痕,不仅铭记了古代政治制度、文化思想、艺术追求、技术工艺与审美观的变迁,更成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与包容性的独特印证。
中国社会从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传统篆刻却因“门槛”较高,不论是内容和材料,还是工具和刻制方法,都没有出现新的重大突破。社会大众对“篆刻”二字感到陌生,篆刻逐渐走进了“象牙塔”,成了名副其实的小众艺术,成为“诗书画”的配角和点缀。加之治印石材昂贵,资源逐步枯竭,难以独自发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台柱子”的作用。实用性印章也逐渐退出了人人有印、家家有章的历史舞台,长此以往,令人忧虑。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亲自审定的“开国大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为中国印文化和篆刻艺术朝什么方向发展,如何贴近时代、服务人民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榜样!为符合和满足印章作为国家权力象征的庄重性与实用性,毛主席明确要求“要让老百姓看得懂”,印面采用笔画规整、辨识度高的宋体字,印材选用物美价廉的黄铜,象征人民政府密切联系群众、服务大众,充分体现了人民情怀,深刻阐示了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铜)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篆刻家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要求、蕴含思想文化、贴近百姓生活的篆刻作品。如《毛主席诗词印谱》以革命浪漫主义诗词入印,融入时代精神;《鲁迅笔名印谱》通过篆刻艺术向鲁迅的文学遗产致敬;《养猪印谱》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关心人民群众,积极宣传党的养猪政策。这些充满时代感的作品,为中国印学文化发展探索了新形式,开辟了新路径。
毛主席词 沁园春·长沙
鲁迅
一吨猪肉可换五吨钢
进入新世纪,“大众篆刻”应运而生,开启了传统印艺的现代化探索。大众篆刻以“保卫汉字、弘扬汉字,让篆刻艺术走向大众”为使命,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铭记时代变迁,展现中华美学和精神。历经二十多年的推广与普及,大众篆刻不断推动中国印文化和篆刻艺术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篆隶笔意勾勒出“京”字造型,将体育精神与篆刻美学完美呈现在印章的方寸之中。
上海2010年世博会,会徽以“世”为基,三笔成环,象征“你、我、他”携手共筑和谐的世界,篆刻线条的圆润流畅与数字“2010”的现代感交融,传递出“理解、沟通、欢聚”的全球愿景。
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字设计结合冰雪运动轨迹与篆刻方折线条,既保留汉字古韵,又赋予冰雪运动以动态张力,成为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典范之作。
杭州2023年亚运会,宣传片《亚运In杭州》将篆刻艺术拟人化,通过印章的形象演绎了马术、乒乓球等运动项目,生动展现了体育竞技的活力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印”铭刻时代、跨越时空、红遍神州、惊艳世界,成为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文化强国,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调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改进文化创作生产流程,推动“硬件”和“软件”全面升级,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大众篆刻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大众、贴近生活,形成了“印六言”理念、“印六化”方法和“印六进”路径。“印六言”阐述创作导向,倡导“印言美、印言志、印言情、印言趣、印言事、印言史”,让印章承载审美意趣与时代叙事;“印六化”启发创新思维,通过“创作主题化、设计数字化、材料多元化、制作智能化、推广网络化、应用生活化”,降低参与门槛,激活大众创造力;“印六进”探索推广路径,推动印文化“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景区、进国际”,使篆刻走出文人书斋,走进烟火人间。
自2019年起,“印记中国”“印记小康”“印记初心”“印记冬奥”“印记留学报国”“印记北京中轴线”等系列大众篆刻主题作品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成功举办,深受老百姓喜爱和欢迎。大众篆刻将传统篆刻和现代科技完美融合,鼓励采用新理念、新内容、新设计、新造型、新材料和新科技,推动创作了一大批时代特色鲜明、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
共产党宣言(紫砂陶)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树脂3D打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木、树脂3D打印)
延安文艺座谈会(木)
我终于回到了祖国(玻璃微珠)
全国农业展览馆(亚克力)
攀登珠峰(树脂)
北京地铁(碳纤维3D打印)
乒乓外交(木、金属漆)
蛇口工业区(人造水晶、废旧电缆)
零的突破(锌铜合金)
南极长城站(琉璃)
火炬计划(金属3D打印)
北京亚运(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脂3D打印)
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金属3D打印)
复兴号(聚乳酸)
建国七十周年(木、金属漆)
光荣在党五十年(木、金属漆)
天问一号祝融号(玻璃微珠)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树脂3D打印)
综上所述,大众篆刻是印章的实用价值和篆刻的艺术价值相结合的新型艺术形式,更是守护汉字基因的文化工程。从商周青铜铭信到冬奥数字印章,中国印文化和篆刻艺术始终以“信”为魂,以“美”为形。实践表明,传统艺术的活力,正是来源于对时代呼唤的积极回应和对科技革命的主动拥抱。大众篆刻以印为媒,让篆刻从“小众雅玩”变为“大众艺术”,在守正创新中书写着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当代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