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端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北京中轴线上的这15处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5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它们共同为北京老城的规划和建设奠定了基本框架,使得城市由此诞生出了独有的壮美秩序并且传承至今。
先农坛 来源于北京中轴线官网
北京先农坛是中轴线上南起永定门后的第一个遗产点。
《周礼》中说:“古之王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必私置藉田,盖其义有三焉:一曰以奉宗庙亲致其孝也;二曰以训于百姓在勤,勤则不匮也;三曰闻之子孙躬知稼穑之艰难无逸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藉田,即自留田;而天子种田,为的是充当天下的表率。周天子为了鼓舞人民劳动和创造丰收,每年都会带臣民在自己的藉田里扶犁亲耕,并且形成了一套相应礼仪,这就是“藉田礼”。
到了明清时期,各典章制度高度完备,藉田享先农礼仪成为了一项重要典章。北京先农坛正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先农并举行亲耕藉田典礼之处。
北京先农坛通过中轴线与天坛东西对称分布,是现存唯一一座明清帝王祭祀先农等神灵的皇家坛庙。其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朱棣迁都北京,坛庙悉如南京旧制,在中轴线南、东建天地坛,西建山川坛,山川坛内置藉田,并规定了亲耕制度。
据相关史料记载,耕藉前两日,皇帝开始斋戒;耕藉之日清晨,皇帝到达先农坛,先至西侧先农神坛祭拜先农,然后到具服殿更换龙袍准备亲耕。待到礼部尚书跪奏皇帝出具服殿,户部尚书跪进耒,顺天府尹跪进鞭,皇帝右手执耒、左手执鞭,由二耆老牵牛,农夫二人扶犁,步入一亩三分地亲耕,方式为三推三返。这个过程中,皇帝身后的顺天府尹捧青箱,户部侍郎播种,种下稻、黍、谷、麦、豆等五谷杂粮。
历经永乐始建、嘉靖改建、乾隆增建,并在乾隆时期进行了历史上最后一次大修,使得先农坛最终形成了沿用至今的格局,耕藉制度和祭祀礼仪也愈加周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