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现文明·驰骋》:谜团重重的汉代顶奢“车标”

来源:央视网 | 2024年09月10日 11:48
央视网 | 2024年09月10日 11:48
正在加载

国宝知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著名主持人任志宏献声解读,聆听国宝背后的文明故事。

面对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你是否在规划着一段旅行?是乘飞机、火车、还是打算自驾游呢?

若我们暂时忘记机器时代的轰鸣之音,回溯至古代,你会发现,人类对速度的控制始于驾驭动物。

“行天者莫若龙,行地者莫若马”,在上古神话中,龙,早在它成为部落的图腾之前,就已经是我们先人所构想的驰骋于天地间的交通工具;而在人间,马,则是天子、诸侯等贵族出行的“生物发动机”。本期《物现文明》要介绍的这件文物是一件马饰,在它美轮美奂的外型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惊人的考古发现

这件西汉鎏金铜当卢出土于山东章丘的洛庄汉墓。入选“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洛庄汉墓,曾于1999年和2000年经历两次抢救性发掘,在墓室周围共发现陪葬坑和祭祀坑36座,出土文物3000余件。

洛庄汉墓的9号陪葬坑属于出行仪仗坑,考古工作者在其中发现了7匹马和10只犬,在两匹马的头上各发现了一件当卢,十分引人注目。

马饰位置示意图,来源于章丘区博物馆

马饰位置示意图,来源于章丘区博物馆

当卢,顾名思义,是古代佩戴于马头上的装饰品,其功能相当于今天汽车的车标。当卢的历史可追溯至商代,到了西汉,当卢变得更加普遍。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出土了80多件当卢,河北保定满城汉墓一号墓出土了30多件当卢。

是“国产”还是“进口”?

今天人们在章丘区博物馆所见的这件西汉鎏金铜当卢高16.5厘米,宽8厘米。其呈叶形,质地为铜,正、侧面鎏金,镂空浮雕,主题图案为一匹卷曲成反“S形”的马,后蹄翻转到背侧。它的周围饰以变形勾喙鸟和云纹。马的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目光炯炯有神,肌肉虬劲有力,前蹄收紧蓄力,后蹄腾空扬起,穿梭于祥云之间,与鸟儿并驾齐驱,以高超的艺术造型手法和想象力表现了强烈的运动感。

西汉·鎏金铜当卢,洛庄汉墓出土,章丘区博物馆藏

西汉·鎏金铜当卢,洛庄汉墓出土,章丘区博物馆藏

从其工艺、风格、以及反“S形”的图案来看,这件当卢与同时期中原流行的当卢大相径庭,具有强烈的草原风格。经过专家的分析与考证,这批草原风格的马具很可能是斯基泰文明向东传播的体现。

西汉·记重铭文兽纹金带扣,徐州博物馆藏,这件出土于徐州狮子山楚王墓的金带扣,反映出典型的草原风格。

西汉·记重铭文兽纹金带扣,徐州博物馆藏,这件出土于徐州狮子山楚王墓的金带扣,反映出典型的草原风格。

那么这件当卢的来源是哪里呢?它到底是“进口”的贡品,还是“国产”货呢?专家认为这批草原风格的马具,属于本土工匠吸收了草原的艺术风格制作而成,其中这件当卢相当于“国产”车标。究其原因,其一,当卢主要是西汉人所使用,不在其他地区流行;其二,传统草原图案上所描绘的马,一般是被野兽撕咬的马,意在体现“征服”的主题;而这件当卢上只有翻滚的“龙马”,并无其他动物与之争斗,展现的是神采飞扬与奋发向上的精神。

开阔的眼界和心胸

从这件西汉当卢,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个字:驰。

“驰”字的本意为车马疾行,常常与“骋”字并用,驰骋连在一起原意为骑马奔跑,引申为自由地移动。当我们说到“驰骋”,它既可以用作“驰骋疆场”的物理移动,也可以是“驰目骋怀”的开阔眼界和心胸。

章丘区博物馆的这件西汉鎏金铜当卢,留给我们的疑问颇多。章丘地处平原,草原文明是通过什么路径逐渐影响到这里的呢?一件小小的当卢背后,所包涵的草原文化东渐的故事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或是千万次的贸易往来、战争成败与和亲悲喜。

编者按:历史的空白需要更多证据填补,然而民族间交流与融合的潮流却从不止步。前有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后有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从草原到平原,驰骋的马儿固然有其功劳,但让不同文明互容互通的却是“驰目骋怀”开阔的心胸,和人们交流连结彼此的本真的意愿。


揭秘这座国内最大规模的汉代诸侯王墓

采访嘉宾:王亮(章丘区博物馆副馆长)

采访整理:刘迪琛

章丘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铜鎏金龙马当卢出土于洛庄汉墓陪葬坑9号坑,考古队在该坑内发现了一批草原风格的马具,这件当卢就是其中之一。这批草原风格的马具从何而来?其图案龙马又有何象征意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章丘区博物馆副馆长王亮。

央博:入选“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洛庄汉墓有什么特别之处?

王亮:洛庄汉墓之所以能入选“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主要归功于其独特的考古价值和历史意义。首先,这座汉墓规模比较宏大,陪葬品的品级很高,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汉代诸侯王墓中最大的一座。这座汉墓的年代被推断为西汉早期,当时刚刚经历了战争,在经济凋敝的时期还能有如此丰厚的墓葬,是十分令人瞩目的。墓中发现了陪葬坑和祭祀坑共36座,在全国已发现的同级别的汉王陵中是最多的。

其二,它的陪葬品很丰富,而且是分类放置的,不像有些王墓将金银器、铜器、瓷器混合放入一个坑内。洛庄汉墓坑的36个陪葬坑包括车马坑、生活器皿坑、乐器坑等不同品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4号乐器坑,坑内发现了149件乐器,包括编钟19件和编磬107件。其中这107件编磬,数量超过了当时全国汉代考古发现的编磬数量的总和。这些乐器文物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汉代音乐史的空白,对研究汉代音乐史以及礼乐制度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洛庄汉墓的出土文物数量高达3000余件,品类丰富,这为研究汉代诸侯王陵墓墓葬制度提供了新资料。

央博:当卢上的图案可以被称为“龙马”吗?它和伏羲神话里的龙马是否有关联?

王亮:从洛庄汉墓出土的西汉鎏金铜龙马当卢图案上,我们能看到这匹马具有马头龙身的特征,这种形象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龙马具有相似之处,接近于中国传统神话中的龙马形象。

关于这个龙马的图案与伏羲神话中的龙马是否有关联?目前来讲没有直接的考古证据或文献资料能明确地指出两者的联系。

据判断,这件当卢上的图案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可能是草原文明的产物。伏羲神话中的龙马出现在黄河渡口,传说它身上的图案启发伏羲发明了文字。在这个神话中,龙马的象征意义是比较明确的,它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智慧,象征着中华文化的起源。

但这件当卢上的龙马,它的形象更贴近于匈奴或中亚、西亚地区的风格。其具体的象征含义尚不明确,需要更多研究。我们对这件当卢图案的解读会更加复杂,因为想要明确它的意义不能只看中原的文化,还需要综合考虑西亚文化、中亚文化、匈奴文化等等,才能够对其意义有一个更好的把握。

洛庄汉墓出土的龙马图案,与伏羲神话中的龙马形象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两者之间是否有直接关联,尚无确切的证据支持。

央博:这件当卢所运用的透雕、浮雕技法和工艺在当时属于什么样的水平?

王亮:洛庄汉墓中青铜鎏金龙马当卢采用的是镂空透雕技术。镂空透雕技术在我国出现得很早,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显著发展,在汉代的发展达到了顶峰。这件当卢对透雕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是炉火纯青,非常精巧和复杂,也使得作品层次感更加丰富,形象轮廓更加鲜明。

此外,浮雕技术在汉代的应用同样达到了一个高峰。汉代的浮雕作品,尤其是这种高浮雕,能强烈地塑造作品的立体感,凸显其艺术气质。高浮雕在春秋战国时期较为罕见,经过了秦朝,在汉代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技法从平面延伸一直到半立体,再到全立体,非常适合表现弯曲、回旋、飞跃等动态形象。这件当卢就是给人一种龙马在天上、在祥云中飞跃回旋的美妙感觉。

洛庄汉墓中这些浮雕作品,不仅展现了西汉社会中物质生活的方面,在精神生活和文化信仰方面也有所反映,比如当中就包括描绘神仙、怪兽等形象的浮雕壁画与砖雕壁画。

洛庄汉墓出土文物对透雕和浮雕技术的高超应用,不仅展现了汉代工匠高超的工艺水平,也反映了在当时大一统的社会环境下,生产力高速稳定发展的情况。一般在社会高速发展时期,人们会对工艺和技术格外重视。

央博:章丘地处平原,为什么在这儿能出现一批草原风格的马具?

王亮:章丘虽然属于平原地区,但其所受文化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地理环境。当时草原民族和中原民族一直有着活跃的文化交流,比如赵武灵王曾推行的胡服骑射。以西汉时期的文物为例,我们所发现的受草原文明影响的文物也不止洛庄汉墓这一例。从西汉早期开始,很多诸侯王汉墓相继出土的马具或其他文物中都带有草原文化的印记,比如带有草原民族所崇拜的动物图腾,像鸟、熊等等。

在汉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原王朝与北方草原民族的交流和贸易逐渐频繁,各种文物和文化元素得到了全面的交流融合。洛庄汉墓出土的这批草原风格的马具,当时传入中原有几种可能:比如贸易,或者作战等军事活动途径。

这批草原马具文物的出现,实际上是当时区域间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的结果,反映了彼时社会的开放性、多元文化的融合,也促进和体现了那时的民族大一统大发展趋势。

央博:在西汉初期,以山东的地理位置来说,马在当时是否稀缺?洛庄汉墓陪葬坑9号坑发现了马的残骸,其来源是官方养殖、民间养殖,或是“进口”?

王亮:在古代,马属于国家稀缺的战略物资,骑兵对于作战的机动性相当重要,在很多情况下,运输的任务也需要马来完成。

西汉初期,国家刚刚历经了长期的战乱,社会经济凋敝,马这种战略物资应该比较少,大部分都已经用于军事。山东的地理环境主要是平原和沿海的丘陵,马应该并不是该地区的主要牲畜,这个区域还是牛、驴等等比较多一些。因此推测当时山东地区马可能是相对较少的。

关于洛庄汉墓9号坑马的来源,从其遗骸来看,马的品种不是我们中原的马。根据现已出土的车马文物证据推测,一些学者认为这批马很可能是当时随着匈奴的良马一起,由北方输送到中原的,并且是汉朝官方和匈奴官方交往活动的产物。当时在草原的边界是有交换的,其中就包括马匹的交换。另一种推测是贡品,是单于进贡给中央政府的,中央政府又赠给了诸侯王。

央博:洛庄汉墓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王亮:我们现在推断它的墓主人是吕台,是基于墓中出土了很多带有“吕”字样的封泥,再结合文献得出的推论。然而洛庄汉墓的主墓室仍未发掘,目前缺少能直接证明墓主人身份的出土文物,现在的墓主人的确切身份仍然是个谜,这是其一。

第二点是青铜鎏金龙马当卢的来源和意义之谜。它是马额头上的饰品,做工精美,保存完好,显示了贵族对马匹装饰的重视。这种文物的具体来源以及背后代表的文化意义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是留给我们的一个谜题。

第三点是墓葬和陪葬品的布局之谜。洛庄汉墓发现了36座陪葬坑和祭祀坑,墓葬布局规模是非常宏大的,数量特别多,并且是分上中下三层埋葬的,这种独特的布局方式背后的意义和目的尚未完全明了。比如为什么要分成三层?我们推断,像祭祀坑,很可能是第一年挖了一层,埋了;第二年再挖一层,又埋了;第三年再挖一层,再埋……由此形成了这样的排布。

陪葬坑一共出土了3000余件文物,包括各种材质的乐器、马车饰品。从材质和工艺来看,有青铜、纯金、鎏金等等,都反映了当时诸侯贵族的生活奢华。这也意味着,这些文物的使用和礼仪功能有着深厚的研究价值,值得不断发掘。

第四点就是与当时社会文化的联系。洛庄汉墓的发现为我们研究汉代诸侯王的埋葬制度、当时的社会生活,以及中原与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比如说,墓葬中反映文化交流的这批草原文化风格的马具或者其他文物,具体影响到了哪个领域、何种程度?都有待学界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编辑:刘梦迪 责任编辑:邓莫南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