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现文明·重逢

来源:央视网 | 2024年04月04日 13:28
央视网 | 2024年04月04日 13:28
正在加载

国宝知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著名主持人任志宏献声解读,聆听国宝背后的文明故事。

传统二十四节气中,唯有这样一个日子具有“双重身份”:

它不仅是节气,更是节日。它便是清明。

早在先秦时期,“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清明,就被古人视作春季深入的信号,是指导农耕生产的风向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约从唐代起,清明逐渐开始集寒食“禁火、冷食、祭祀”,以及农历3月上巳“踏青、祓禊”等习俗于一身,进而完成了从节气到节日的“升级”。而在这一路流传演变过程当中,祭扫传统覆盖下的“思时之敬”,成为了清明节最重要的人文精神核心。

所以你看,对事物追根溯源,往往就是这么耐人寻味。

清明,一边是草长莺飞、绿意盎然的清朗明媚;另一边又因离别带来的追忆与思念,染上了浅浅忧伤。消逝和生机,这两个看似对立的词,却因为清明的到来而有了衔接、过渡和呼应……

不得不感慨祖辈的智慧与良苦用心:

这一天,果真是一年之中最为适合用来畅想、领悟“生命力”的时刻!

本期,我们不妨以两件唐代长沙窑诗文瓷器为主角,在走进当年那些离愁别绪的同时,尝试寻找对“重逢”的共情。

寄托

长沙博物馆藏唐代“寒食元无火”瓷壶,其上题诗描述的正是唐人于寒食节祭拜的情境——“寒食元无火,青松自有烟;鸟啼新上柳,人拜古坟前。”

唐 长沙窑青釉褐彩“寒食元无火”诗词壶 长沙博物馆藏

唐 长沙窑青釉褐彩“寒食元无火”诗词壶 长沙博物馆藏

这件瓷壶系国家一级文物。其行书诗文挥洒自如,一气呵成之感与字里行间的错落排布恰到好处、相得益彰,整体矫健奔放、神韵灵动,且又不失章法。

据长沙博物馆副馆长张海军介绍,上世纪50年代初,考古人员在湖南长沙发现了不少唐代墓葬,出土了一批釉下彩绘和装饰有唐代诗文的瓷器,但一时难以确定它们出自哪个窑口。直到1956年,专家的一次偶然发现,才让这批瓷器找到了自己的“娘家”——位于长沙市望城县铜官镇瓦渣坪一带。

1978年12月,长沙市文化局文物组为配合农田建设,对长沙窑窑址区进行了发掘清理,出土了大批精美的瓷器。这批瓷器沉睡地下已有千余年之久,历经风雨无数、躲过劫难多番,如今能在长沙博物馆与世人再次相见,并且仍保留着较为清晰的唐人手迹,殊为难得。

蕴情

以诗文饰瓷是长沙窑装饰手法的一大特色,开创了诗词装饰瓷器的先河。值得一说的是,长沙博物馆藏这批长沙窑瓷器,当中不少诗文是未见于《全唐诗》收录的,“寒食元无火”瓷壶就是其中之一。

“草根”也好,正统也罢,为什么中国诗词会如此浪漫?

那是因为古人将丰富的心事情感细密地蕴藏其中。生死是离别,在车马邮皆慢的往昔,相隔千山万水难以再见亦是离别。诉说离情,长沙博物馆藏另一件唐代长沙铜官窑青釉诗文盘则更显意境深远。

这件瓷盘高4.2厘米、盘口直径14.4厘米,同为国家一级文物。其圆唇、敞口、折腹、圈足,施釉不及底盘、心无釉、多彩,盘心以褐彩楷书写四句唐诗:“鸟飞平无近远,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唐 青釉褐彩“鸟飞平无近远”诗文瓷盘 长沙博物馆藏

唐 青釉褐彩“鸟飞平无近远”诗文瓷盘 长沙博物馆藏

据悉,从长沙窑发掘出土的带诗文器物,其诗文以五言居多,极少数为六言或七言。而此件“鸟飞平无近远”诗文瓷盘,恰好是这极少数中的范例。

这首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的《苕溪酬耿别后见寄》,是作者遭到朝中权臣诬陷、被贬为睦州司马时所作。诗的大意是:鸟在平阔的原野上由近及远地飞翔,人随流水一般各奔东西;愿白云、明月满载思念之情,随溪水带到千里之外的友人身边。

极目远眺

“望”,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字形很像一人站立土堆上、张大眼睛看向远方的样子。“望”的本意为抬头看向远处、高处;后引申为期待、希望。

《说文解字·亡部》中提到:“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

“望”还用来表示满月。所谓望日,即月圆之日,通常为农历每月的十五日或十六日。

既然是“望”,那就意味着距离的存在;而这个距离,既可以源于实际,也可以发乎想象。从南到北、从山到云;从冬到春、从过往到将来……极目远眺,来自于憧憬的发出者;目光落地,那一端是所思、所念、所想、所愿。

讲究意蕴、内敛含蓄,这是中国式情感表达的特质。于是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何即便是面对不复相见的离别阻隔,诗词中也难见大悲大恸的直白,反而常常是托物言情、物我相融的婉转入目。

写到这里,笔者不禁想到那句著名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注意到了吗,引号中的这八个字两两相对、字字珠玑。它们的排列组合展现出了一个简朴又精深的中国传统哲学观:纵然凡事皆有两面性,但别忘了,唯有阴阳合方得万物生;因相对而相望,所以才会成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佳话永传。

作为思想的承载、标记与延伸,文字力透纸背,悄无声息却奇妙无比。不由得再次联想到当下之清明时节,一半是自然萌动的诗意,另一半是追忆逝去的忧思……或许,离别并不意味着某种联结的终结;跳出时间与空间的束缚——重逢,于情于景、于梦于心,都是基于从未遗忘。


编辑:尹艺珊 责任编辑:邓莫南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