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知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著名主持人任志宏献声解读,聆听国宝背后的文明故事。
“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龙是不设限的行动力。
鲤鱼纵身一跃,只要越过龙门,便能化身真龙。“鱼跃龙门”的传说人人都听过。小小鲤鱼逆流而上,腾身而起,跃出“舒适区”,终于完成“质变”,这样的故事也成为激励人们逆流前进,奋发向上的励志榜样。
那么,为何要变化为龙?为什么化龙的一定是鱼?
变化
清 康熙款青花鱼龙变化图板沿盘 广东省博物馆藏
广东省博物馆内,一件清康熙款青花鱼龙变化图板沿盘,盘内乾坤便是这鱼龙变化——汹涌波涛中,恰是鲤鱼刚跃过龙门之后的情景。这种所谓“鱼化龙”图,含有吉运高升之意,在康熙一朝的瓷器中尤为常见。
就制瓷工艺而言,“鱼化龙”是较难绘制的画面之一。勇跃龙门之鱼需要有在波涛逆流中坚定不屈、蓄势待发的气势。化龙时又需要展现出脱胎换骨、身负金鳞钢须腾空而起、拨开云雾见青天的喜悦和威严。这种精神要在瓷器历火之前,被精准地诠释于素胎之上,历火后精神不散,确实需要上乘的功夫。
龙&鱼
民国 红斜纹布绣鱼化龙纹桌围 湖南博物院藏
湖南博物院所藏的民国红斜纹布绣鱼化龙纹桌围,同样描绘了波涛之中,鲤鱼跃动,苍龙腾空,色彩却更为浓烈,画面更多几分生命力。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龙、水、鱼三者皆象征生命力和变迁,其中龙更是具有神秘力量的祥瑞象征。龙与鱼之结合,丰富了此桌围之吉祥寓意。
“鱼化龙”是传统吉祥纹样。《孔子家语》记载:“鱼之生也,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荣君之贶,故因以名曰鲤,而字伯鱼。”《说苑》中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
行动力
“鱼化龙”这一传说,颇为喜闻乐见,其中尤以“鲤鱼跃龙门”的民间传说最为脍炙人口,古代读书人称高中状元为“鲤鱼跳龙门”。
其实,在“鲤鱼跳龙门”衍变成吉祥图案之前,“龙鱼互变”的图案早在六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壶中就出现了,后来又出现在商代的玉器中,至于青铜镜、石刻、木雕、刺绣等载体上就出现得更加频繁,明清时期,“鱼化龙”纹饰又频频出现在瓷器上。
据《辛氏三秦记》记载:“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当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北梦琐言》中也提及:“鱼将化龙,雷为烧尾。”意为龙门地段水流汹涌,鲤鱼若想上游,唯有逆流奋进。当鲤鱼成功越过龙门,天降云雨相随,雷电燃去其尾,鲤鱼因而化身为龙。
“鱼化龙”不仅是吉祥纹样,更是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实现成龙的蜕变绝非易事。但龙为绝不会受限于浅滩,只要遭遇适宜的“风雨”,必能遨游九天,宏图大展。
物现文明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放眼文物、非遗、民俗等在内的大文化,特别是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书法、绘画艺术等优秀门类,策划推出数字化融媒体内容产品:《物现文明》。以文物叙事借书法畅怀,承华夏之文脉,识文物,习汉字,尽现文明之光!
主办单位: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
支持单位: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总顾问:连 辑、单霁翔、苏士澍、王 巍
总策划:张筱曼、一 言
片名题写:苏士澍
特邀配音:任志宏
执行策划:孙 怡、王菁菁
责任编辑:邓莫南、彭 锋、韩 丹
撰 稿:孙 怡、王菁菁
策划编辑:刘迪琛、段旭琪
排版编辑:刘梦迪、张金梦、李唯嘉、尹艺珊、李天琪、王 轩
美术设计:刘 鑫、张萦允
视频合作:动画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