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英国黄金时代美术,聆听蒸汽时代回响

来源:央视网 | 2023年12月26日 16:42
央视网 | 2023年12月26日 16:42
正在加载

12月23日,由国家大剧院与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主办、优想艺众(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蒸汽时代的回响——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特展在国家大剧院艺术馆东厅正式拉开帷幕。此次展览将目光聚焦于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本土艺术的发展,通过展出对后世颇有影响的风景画家代表威廉·透纳、改革先锋拉斐尔前派等诸多艺术大师的油画、水彩、素描、雕塑等珍贵艺术原作和精美的织物、器物等近百件展品,以“自然之景”“美的崇拜”“万象众生”三个主题进行划分,带领大家走近多元而立体的维多利亚时代。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自然之景

英国风景画不仅是英国的民族画派。还是推动西方绘画发展的一股至关重要的力量。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风景画家不仅用画笔描绘出本国辽阔壮丽的海景与静谧美好的田园,以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和唤起大众的民族情感;还在“大旅行”时代的持续影响下,通过环游欧洲各地,甚至以东方世界景象来充实风景画的内容,记录着异域风光。以威廉透纳为代表的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在艺术创作中对光与色的实践,为19世纪末印象派的诞生提供了重要启示。

大运河视角的威尼斯总督府  詹姆斯·霍兰德 1862

《大运河视角的威尼斯总督府》  詹姆斯·霍兰德 1862

《在有风的日子里放风筝》大卫·考克斯 布面油画 1851

《在有风的日子里放风筝》大卫·考克斯  1851

大卫·考克斯被誉为“英国最伟大的水彩画家”之一,他擅长从自然中快速而流畅地捕捉笔触,也将这种画法带入到自己的油画创作中。从本次展出大卫·考克斯《在有风的日子里放风筝》这件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他不仅画出了自然界真实的状态,也画出了属于英国人心中最为向往的田园风光。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美的崇拜

19世纪中期,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一群年轻人因看不惯时代和社会在日新月异改变但学院派教学依旧陈陈相因的现状,于是组成了名为“拉斐尔前派兄弟会”(简称“拉斐尔前派”)的组织。在大力提倡以拉斐尔为最高美学标准的学院派中,他们主张回到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以前的时代,从浪漫的诗歌、中世纪传说以及当下生活中获取灵感,并开创重视观察自然、色彩明亮刻画入微的绘画形式,用作品表达着对社会道德和良知的呼唤。拉斐尔前派成员中的领军人物威廉·霍尔曼·亨特、约翰·埃弗里特·米莱,以及他们的导师福特·马多克斯布朗的作品也都在本次展览中展出。

《圣则济利亚》约翰·迈尔惠施·斯塔威克  1895-1896

《圣则济利亚》约翰·迈尔惠施·斯塔威克  1895-1896

拉斐尔前派后期逐渐放弃了对自然的研究,转而从想象中汲取充满幻想和诗意的主题表达爱、死亡和美。一些拉斐尔前派成员的创作影响到了后来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等流派的发展。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万象众生

艺术作品反映时代精神。在维多利亚时代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揭示社会现状、描绘万象众生,成为这一时期以现实为创作源泉的艺术家们不竭的动力。

中产阶级是维多利亚时期乘时代之风茁壮成长的阶层,他们创造了大部分的社会财富,也成为继贵族之后购买艺术品的生力军。这次展览中的许多作品为我们展开了表现英国19世纪中产阶级生活状态的画卷。

《等待法律援助》詹姆斯·坎贝尔 1857

《等待法律援助》詹姆斯·坎贝尔 1857

城市工人是维多利亚时期受影响最严重的阶级,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圈地运动”的受害者,虽然为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却始终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和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压力。许多有良知的社会现实主义艺术家创作了一系列描绘底层劳动者生活状态的场景,在本次展览中也可通过这类作品窥视到维多利亚时期社会生活的灰暗一角。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此外,展览还展出了维多利亚时期女王的服饰,及一系列当时流行的饰品、器物等珍贵文物。

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3月25日。(图片来源:国家大剧院)

编辑:韩丹 责任编辑:邓莫南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