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蓄力 向外拓展——美术界代表委员聚焦中国美术事业新发展

来源:中国文化报 | 2023年03月14日 13:49
中国文化报 | 2023年03月14日 13:49
正在加载

海内存知己(国画) 300l×728厘米 李宏钧

海内存知己(国画) 300l×728厘米 李宏钧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新时期美术事业如何更好更快发展?艺术如何助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两会期间,美术界代表委员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推动中国艺术“走出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为我国的艺术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艺术工作者如何讲好中华故事,推动中国艺术“走出去”也是美术界两会代表委员思考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周庆富认为,应该打造一些具有中华民族标识的高质量的精神符号。周庆富十分关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他看来,国家文化公园的灵魂是文化,无论是长城、大运河,抑或长征、黄河,乃至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承载着深层文化记忆的符号。周庆富表示,把国家文化公园真正建设好,要依托国家文化公园把沿线区域的文化艺术真正搞活,还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还有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东西。要坚持立足系统性,把长城故事、运河故事、长征故事、黄河故事等铺垫好、讲完整,把后续的故事发掘好、宣传好,使其不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与革命文化强大感召力,为坚定文化自信、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伟大实践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艺术家舒勇也表示,文化符号对于国家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为国家打造新时代超级符号十分必要。“2013年我曾组建团队,将代表中国文化的数百个符号,拿到纽约时代广场做调研,发现能够认出中国符号的美国人寥寥无几。我们又准备了数百个代表美国文化的符号在国内调研,发现国人对绝大多数美国符号非常的熟悉。这些调研表明,中国需要相应的载体和符号,向世界传达我们的价值观。人类对符号的依赖,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路径,国家借助于符号能使思想得以表达、文化得以传播、文明得以传承。”舒勇说。因此,他建议国家打造一批国际性、具有广泛认知的国家文化符号的战略。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丰硕的成果。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董希源在调查研究后发现,很多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对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抱有非常积极的心态,他们渴望在其中发挥所长、贡献国家。“他们多数长期、广泛活跃在基层一线从事文艺创作,作品兼具民族性、国际性、时代性等特点;还有一些具有较高国际声望的艺术家,有着丰富的国际文化交流经验、广泛的国际文化传播途径。”因此,董希源建议,成立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对外文化传播智库,广泛面向自由职业艺术家征求建议,完善、创新”一带一路“倡议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方式及内容。他还建议相关部委出台具体政策,支持自由职业艺术家广泛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艺术交流工作。“相信在国家的支持和引导下,自由职业艺术家将会这一伟大倡议的下一个10年作出新贡献。”董希源说。

伴随着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近年来,越来越多代表中国文化形象的艺术作品走出国门,得到了世界各国不同人群的喜爱,充分展现了今日中国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好声音”。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创作的以展现中国普通民众生活、讲述当下中国幸福故事为主题的“肥女”系列雕塑作品,近十年来已在20多个国家47场个人雕塑展上展出。在此过程中,他也感受到艺术作品“走出去”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他建议通过举办国际文化交流展、世界文化节等系列活动,让艺术作品担当起对外交流的使命,让世界认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并建议出台鼓励艺术家对外交流的政策,成立对外文化交流基金,扶持有潜力的艺术家进入国际舞台。

山河锦绣——国家文化公园 (油画) 350×750厘米 程向军

山河锦绣——国家文化公园 (油画) 350×750厘米 程向军

助力艺术乡建走深走实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出台《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除提出总体要求外,特别强调了重点领域赋能乡村振兴的要点,其中就包括美术产业赋能方面。而刚刚发布不久的2023年中央1号文件中提出,要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支持培养本土急需的紧缺人才。如何解决艺术赋能乡村过程中的各种难题,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重要方面。

乡村美育是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具有激发乡村文化内生活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以及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价值意义。一个现实是,在美育方面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乡村学校美育专业教师及其培训资源十分匮乏,城乡教育美育理念也存在差距。庞大的儿童青少年基数和乡村美育存在的短板形成巨大反差,也对新时代乡村美育提出了迫切需要。为此,他建议优化乡村美育课程资源、强化乡村美育师资队伍、拓展乡村美育实践基地、加强乡村美育调查研究。“要加强对新时代乡村美育的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乡村美育相关问题和需求。支持高等院校相关理论工作者,对乡村美育的模式、规律、成效、经验等进行多学科多视角研究,推动乡村美育实践和理论走深走实。”焦兴涛说。

“如何将博物馆资源引入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近两年来思考的重点。他建议将线上博物馆公开课纳入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城乡美术教育资源的差距。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珂则更加关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他认为文艺工作在加强城乡文化艺术交流和助力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大有可为,并提交了《以助力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为着力点强化文化艺术服务基层功能》的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许江也提交了《关于艺建美丽乡村的提案》。他表示,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生态环境美,更是融入“五位一体”的整体美,是环境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的文化美的总和。在社会的维度上,要加强对乡土体系和生活世界的修复、激活和再造。在艺术的维度上,要在新时代的乡村建设中再造一种中国人的风景,复兴扎根中国山水文化的自然美学和世界经验。

聚焦美术人才培养

来自艺术类高校的代表委员不仅关注艺术与社会的同频共振,同时也关注如何为美术事业培养更多的人才,针对美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2022年9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美术与书法”成为艺术学门类下属的博硕士培养专业学位之一。这一改变,为我国书法事业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然而,学科升级后的书法事业如何持续发展,书法学科建设如何顺利进行,书法的教育与传承如何面对新的挑战,也是摆在书法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主任张继建议,国家层面需继续出台支持书法教育的政策,切实提高高等书法教育的质量,促进教学体系化、学科方法论、专业指标评估及特色化教材体系建设等方面水平的提升。他同时也表示,要谨慎、有序扩大高等书法教育办学规模。“对新增设高等书法教育机构要严格把关,避免匆忙上阵,有名无实;同时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高等院校设置书法专业,一切以保证教育质量为前提。”张继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副所长洪厚甜提交了《关于实施“中国历代书法经典品鉴工程”的提案》。他建议由政府主导推进正解中国传统书法历代经典名作的“历代书法经典名作品鉴工程”为书法艺术的学术鉴赏作基本定位,为书法艺术的传承和海内外传播建立具有学术高度的参照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牛克诚在教学和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不少美术院校中国画专业的招考,仅中国美术学院的中国画专业采取毛笔笔墨考法,其余院校几乎均为以素描、色彩、速写等科目为主的西画考法。这就造成中国画专业的优秀生源紧缺、后继乏人,以及中国画欣赏群体的严重萎缩。为此,他建议将中国画专业招录进行单列,优化中国画专业考试科目设置,以考测考生的中国画传统笔墨基本功、笔墨赋形能力及书法基本功。“希望以此重塑年青一代的传统文化基因,熟悉中国画工具、媒材,掌握中国画技艺,理解中国画基本原理,参悟中国画文化精神,感受中国画所凝结的中国人的情感世界,由此形成对于中国画的价值认同及情感亲和,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中国画的艺术创造者、传承者及拥护者。”牛克诚表示。

编辑:韩丹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