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绽放春晚舞台——2023总台春晚舞美视觉设计解析

来源:中国艺术报 | 2023年02月03日 17:53
中国艺术报 | 2023年02月03日 17:53
正在加载

■费俊(2023总台春晚视觉总监、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

总台春晚作为中华民族共享的精神“年夜饭”,在吉祥喜庆之余,典雅韵味亦愈发浓厚。2023总台春晚以“欣欣向荣的新时代中国,日新月异的更美好生活”为主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演绎作为核心创作方法贯穿始终,用温暖人心的精品节目、亮点满满的技术创新、美轮美奂的舞美效果为全球华人送上了一道红红火火的文化大餐。整台晚会吉祥而又典雅的舞美视觉美学成为本届晚会的一大亮点。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同时,彰显了极致浪漫的东方意蕴。

主视觉-满庭芳(现场) 贾宁旨 摄

主视觉-满庭芳(现场) 贾宁旨 摄

满庭芳华意蕴的视觉化表达

2023总台春晚舞美视觉凸显“满庭芳”主题意境。总导演于蕾和副总导演邹为在晚会策划阶段提出了以宋代词牌名“满庭芳”为主题定位,取意自中国古典文学词牌名,通过舞美、多媒体、节目视觉等各个方面,共同营造祈愿圆“满”的中华大家“庭”尽展“芳”华的主题气象。视觉设计团队秉承这一理念,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年俗美学与文人美学相融合,形成“吉庆”与“典雅”交融的视觉美学气质;并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视觉科技相结合,形成“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视觉美学表达。

主视觉-满庭芳设计稿

主视觉-满庭芳设计稿

以“满庭芳”作为舞美设计的核心主题贯穿于演播大厅,从空间、舞台到景观等各个方面的设计之中。其中由四瓣花结构演化重构而成的演播厅顶部艺术装置,既是根植于中华文明的美学创造,又是绽放着现代设计理念的创新呈现。其创意取材自距今6000年至4800年前的庙底沟彩陶标志性的“花瓣纹”,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提出: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即华夏民族)得名的由来。整体装置从花心呈几何造型延展,遵循现代艺术设计质感,呈现简约大气的“满庭芳”气象。

春晚系列主视觉的设计也是对“满庭芳”主题进行意象延伸和动态表达的范例,这些也被亲切地称为“值班”的主视觉可能是春晚舞台上出现频次最高的背景画面,它们会展现在每个节目之间、主持人串场、零点倒计时以及晚会最后的《难忘今宵》等重要节点上,团队以“满庭芳华”“玉堂富贵”“春暖花开”作为子主题,设计了一系列由不同色彩和图像构成的可以动态变换的主视觉。

歌曲《我的家乡》 贾宁旨 摄

歌曲《我的家乡》 贾宁旨 摄

中国传统元素的当代化演绎

2023总台春晚以对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匠心处理,在节目中充分展示了历经千年沉淀的中华文化之美。基于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的当代化演绎成为了舞美视觉的核心设计理念,视觉团队和节目主创团队紧密协作,针对每一个表演节目展开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视觉元素的精准提取以及舞台语言的创新转化工作。

其中,歌曲《百鸟归巢》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世界级非遗古韵“南音”融合流行风格,形成一场婉转典雅的千年古音与明快流行的现代音乐邂逅。为了让视觉内容成为表演者的有力支撑,视觉团队将泉州传统非遗元素融入节目原生语汇,通过燕尾飞檐、背脊蜿蜒的红砖古厝和金丝线绣出精美绝伦纹样的金苍绣屏风等视觉内容,再结合XR舞台虚拟场景、360度自由视角等科技手段,营造出飞鸟绕梁、流光溢彩的舞台氛围,呈现出一幅百鸟翱翔的吉祥盛景,展现出泉州非遗文化的悠长意蕴,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惠泽九州、千年传承的恒久魅力。

舞蹈《碇步桥》的创作灵感来自于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浙江温州泰顺县仕阳镇仕水碇步石桥。节目融合江南扎染色彩,配合传统箫声和笛声,视觉内容融入江南风格建筑群落与绵延山脉元素,通过“巧用AR”的方式,以三维虚拟的山水环境辅以舞蹈,巧妙地借助地屏镜面反射,倒映出舞者们的曼妙舞姿,营造出烟雨江南的绝美意境。舞蹈演员以舞叙事,将少女思念家乡的情绪挥洒得淋漓尽致,体现了民间美学智慧。

同样,少儿民俗表演《我和爷爷踩高跷》也展现了高跷、海阳秧歌、胶州剪纸、胶东花饽饽等一系列山东非遗民俗元素在节目中的创新应用。舞台视觉中以非遗剪纸元素构成的山水幸福乡村结合AR虚拟剪纸兔,营造出喜气洋洋的节庆场景,背屏红、金、蓝的色彩搭配凸显出极具山东民俗特色的舞台建筑道具,与表演内容相得益彰,浓郁的年俗与喜庆气息扑面而来。孩子们与爷爷一起表演着象征非遗文化的代际传承,呈现了天真活泼的童趣和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非遗音乐“南音”与非遗技艺“金苍绣”同频共振,舞蹈《碇步桥》与非遗技艺“江南扎染”互为映衬;非遗民俗表演“踩高跷”“海阳秧歌”与“胶州剪纸”“胶东花饽饽”等非遗民俗元素相生相伴。这些节目不仅是展现非遗表演的舞台,还成为展示非遗文化的展台,舞台视觉创意与设计致力于将非遗表演与非遗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以当代的舞台视觉美学来诠释中华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文化意涵和美学气象。

《2023春晚色彩系统应用手册》(部分内容)

《2023春晚色彩系统应用手册》(部分内容)

中国传统色彩的系统化应用

将中国传统色这样的文化遗产活化到春晚舞台,让大众在色彩的浸染之中感知中国色彩的文化意蕴,成为舞美视觉的核心设计方法。为整体性、系统性地提升整台晚会的美学调性,笔者作为视觉总监带领团队建立了一套属于春晚的色彩系统,并设计了一本色彩系统应用手册,这在春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这本手册为所有参与创作和制作的团队与个人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配色工具及色彩应用指南,这既大大提高了设计和制作效率,又为形成柔和雅致、内蕴丰厚的整体视觉美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色彩系统的建构和应用逻辑可以概括为“寻色”“拾色”“弄色”“舞色”这四个阶段。这套色彩系统设计的启发源自于对中国传统色彩的追寻,古人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寻觅色彩,这种“寻色”饱含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意、对生活的诗意和对未来的寓意。遵循着这样的理念,团队首先从中国传统色中“拾色” ——提炼并组合出五个具有吉祥寓意的吉祥色,并将每个主色延展成8种延伸色,形成40种可应用色板,以及10套配色模版,从而形成了既包含特定色彩搭配指南,又包含较宽色域的应用系统。

而色彩系统的应用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的跨学科的系统工程。如何通过各种观看终端的屏幕来完美呈现色彩的表现也是团队着力攻坚的课题之一。艺术的“弄色”需要科技的“校色”方式来支撑,从设计、制作、录制到直播,每个环节都要不断通过设计师和工程师联合的测试、校准和调整,才能实现最佳的色彩呈现。将色彩系统应用到具体的节目视觉的过程,被称为“舞色”。色彩不仅是一种视觉要素,其本身更是一种文化观念,主创团队特别以中国色为主题创作了创意交互视觉秀节目《满庭芳·国色》,依托现代视觉技术,将中国传统色彩的优雅绚烂外化为舞台上的炫酷呈现。

从春日桑叶初生中感受“缃叶”热烈的嫩绿黄,从晴空“天缥”处采得清雅的浅蓝,从夕阳挂树烟光凝中寻得“暮山紫”……《满庭芳·国色》从四序更迭中追寻中国传统色彩,视觉团队运用AR技术使舞台宛如色彩幻境,同时以现场实时拍摄结合CG特效、AI图像生成等制作技术,将中国传统的五正色“青、白、黄、赤、黑”对应为“群青”“凝脂”“缃叶”“桃红”“沉香”,赋予五位青年舞者,搭配翎子、折扇、纸伞、水袖、佩剑以不同舞蹈形式演绎,通过完成镜头匹配、特效合成、多级调色等复杂技术流程,使舞者们仿若置身于泼墨画卷中。在音乐与舞蹈的不断交织过程中呈现出万千变幻的自然色彩视觉意象,将中国传统色彩唱成歌舞为画,如诗如幻,一展满庭芳华。中国颜色象征中国文化精神,也点燃了国人从中华传统美学中复古寻色的热潮。

演播大厅舞美设计过程稿

演播大厅舞美设计过程稿

演播大厅天顶舞美初期设计稿

演播大厅天顶舞美初期设计稿

前沿影像科技的创新性融合

将前沿的影像科技融入舞台视觉美学,用科技美学激活传统美学是舞美视觉设计的核心创新路径。在每个节目的视觉创制方面,视觉团队与主创团队和视觉技术团队一起,探索能将艺术与科技有机结合,表演与视觉深度融合的创新表达,使整场晚会节目达到高度艺术性与科技感的融合。而4K/8K、VR、AR、XR、360度自由视角拍摄、5G远程AI智能图像识别动作捕捉技术、AI人工智能图像生成、实时图像渲染、三维菁彩声、大数据分析、程控灯光装置、动态机械装置等前沿视觉技术的创新应用,使得整场晚会成为一次艺术与科技融合在舞台视觉领域的创新实践。

创意节目《当“神兽”遇见神兽》以《山海经》《抱朴子》《史记》《礼记》《庄子》《说文》等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吉祥神兽为原型,设计了凤凰、麒麟、白泽、貔貅、鲲、甪端六种神兽形象。结合VR三维影像绘制和AR增强现实等技术,观众可实时欣赏到VR画师绘制神兽三维影像的生成过程,虚实结合的方式使上古神兽“走出”文献古籍,与现代生活中的孩子们奇妙相遇。通过影像科技的创新性融合,让中国人对文献古籍的奇思妙想、浪漫情怀有了独特的视觉呈现载体。

舞蹈节目《锦绣》利用VR三维影像绘制技术呈现汉宫楼宇的恢弘,结合AR技术使不同颜色的经纬线于舞台中交错交织出篆体汉字、纹样图案,展现千年织锦的瑰丽,让垂眸而出、步履蹁跹的舞者仿佛重回“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的历史场景,千年如新,如梦如幻。

武术节目《演武》创意灵感源自二百多年前嵩山少林寺白衣殿北墙的重彩壁画《武僧演武图》。通过“三维空间营造”的视觉创意来重现原画中的演武场,通过AR技术将画中的武僧和舞台现场的武僧进行场景融合,形成了具有时空穿越感的视觉体验。武僧动作行云流水,招式刚劲有力,古寺历经四季轮回、岁月流转,再现了少林寺气势磅礴的瞬间。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春晚舞台上蓬勃的绽放成为2023总台春晚贯穿始终的灵魂和精粹所在。晚会的舞美视觉设计,依托艺术与科技融合的理念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弘扬传统文化美学,给观众带来了多维的沉浸式视听体验的同时,激发了观众对传统文化内容和中华美学精神的深层情感共鸣。

编辑:韩丹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