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中的一幅画《天堑通途》

来源:来源:央视网 | 2021年08月23日 17:13
来源:央视网 | 2021年08月23日 17:13
正在加载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等机构联合制作的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节目以画为体,以史为魂,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美术作品中,遴选出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美术经典作品,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100年来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本期为大家介绍的党史中的一幅画是画家魏紫熙创作的国画作品《天堑通途》。

>>【一日一画】点击了解更多作品故事

1968年9月30日,南京城万人空巷,5万多名军民齐聚长江两岸。汽笛声响,一列7节车厢的火车从大桥上平稳驶过,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正式通车。这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打破了当时公铁两用桥梁长度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由此也被称为“争气桥”。上世纪70年代,画家魏紫熙以南京长江大桥为主题创作了《天堑通途》,用艺术的方式展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在构图上这幅画作以俯视的角度,由近至远,借助近景,以南京虎踞龙盘的幕府山的山脉,拉伸出了“S”形构图形式,在水天连接处烘托出了远景南京长江大桥的雄姿,巧妙地表现了毛泽东诗词中“一桥飞架南北”的意境。画面的右下角精心地刻画出碧波向前的江水,一艘逆流而上的大货船和几只帆船营造出一种江水奔腾不息的动感场景。远处则是用零星的船舶和大量的云气来虚化、留白,表现长江的波澜壮阔。画面中,正在建设中的城市、港口的码头以及飞驰的火车等,展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场景,让画作具有了非常强烈的时代气息。

“画家将传统的中国画绘画技巧、意境,与这个新时代、新形象等生产建设的场景相结合,绘制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现代山水画作。”——美术评论家徐里

魏紫熙毕业于河南艺术师范学院。1957年,他同傅抱石先生等人筹建了江苏省国画院,是新金陵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气势恢宏的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画中前所未有的题材。1971年,准备创作《天堑通途》的魏紫熙,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他在日记中写道:“过去的山水画,更多的还是曲径通幽,小桥流水,画好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多年来的愿望,但画好它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怎样用传统的笔墨描绘出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壮丽图景?魏紫熙决定暂时搁笔,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汲取灵感。他去煤矿,打炮眼、运石块、下农田、修水利,和工人农民吃住在一起。在广阔的生活中,魏紫熙留下了大量生产建设的写生稿,更亲身感受到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意气风发。两年后,当他再次拿起画笔,《天堑通途》的创作水到渠成。

“中国画的革新首先是思想内容的新,通过大桥来歌颂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这是时代所赋予的新的追求目标。”——画家魏紫熙

编辑:彭锋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