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等机构联合制作的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节目以画为体,以史为魂,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美术作品中,遴选出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美术经典作品,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100年来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本期为大家介绍的党史中的一幅画是由粤港澳大湾区、深珠汕厦经济特区国画名家与广东画院全体国画家共同参与创作的油画作品《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长16米、高3米的国画巨制,是一幅大型主题性集体创作的典型作品。2020年,为庆祝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该创作特邀粤港澳大湾区、深珠汕厦经济特区国画名家与广东画院全体国画家共同参与创作,以特区40年来的代表性成就与景点为“点”,以港珠澳大桥为“线”,以深、珠、汕、厦四个经济特区的版图为“面”构成整幅画作。
《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这幅巨幅作品,在构图整体组织方面,是以点、线、面通构整体――以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重大代表性建设成就的港珠澳大桥为线贯穿于全幅,以汕头、深圳、珠海、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作为面。
四个沿海特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从左到右,依次分布其中:
绿洲之上的北回归线标志塔是地理科学的地标,这是汕头八景之一。
耸入云端的高新企业大厦,比如华大基因、腾讯、华为,是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的力证。
深圳的城市雕塑《开荒牛》是深圳特区建设历程的象征,背后体现的是勇于拼搏、奋斗不息的苦干精神。
画面右侧的珠海市,耸立海上的《珠海渔女》优美地托举着珍珠,这是珠海市的象征。
浮于云端的珠海大剧院像一大一小两只贝壳露出海面,完美地展现出珠海的海滨城市文化和现代建筑特色。
画作中的厦门特区,集美的南薰楼和厦门双子塔分别代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新时代城市建筑代表,它们是不同时代厦门经济发展的体现。
在艺术表现方面,作品以“笔为骨,墨为肉,色为饰”,构建兼具传统精神意蕴与现代审美的艺术效果。画面中还记录了特区建设中重要的历史时刻。比如,在散开的云雾中露出的深圳盐田港,仰视而见的门吊上1亿的数字异常醒目,这是2013年盐田港实现累计吞吐量1亿标箱的标志性成果。
而串联全幅画作的港珠澳大桥蜿蜒盘旋,好似游龙。它将粤港澳紧紧连在一起,为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注入澎湃动力。这座大桥是“一国两制”伟大实践下新的里程碑,更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这幅作品展现了经济特区40年来的建设成就。它是由香港、澳门以及来自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的22位老中青艺术家合作完成的。要在一幅画作中表现出四个特区,四十年的成就,内容的筛选就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为了表现好这一内涵宏大的历史主题,创作团队花了76天,收集了相关历史事件、图文资料以及大量的数字影像类资料,从中筛选最适合艺术表现的 那部分材料,希望能够呈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一个状态。
当主体内容确定以后,创作团队又该如何用中国画的写意来表达具有叙事属性、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的创作诉求呢?从整个画面的构思精神上,都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把它综合起来,最后用一些祥云来把它整体来统一这个画面。――画家李东伟至此,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们,各司其职、同心协力,以中国传统绘画的写实造型语言与水墨晕染手法相结合,共同构建出中国改革开放四个经济特区发展的巨幅时代画卷。作品一经亮相,受到各界好评。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天地从此为之开阔。四十年砥砺奋进,四十年春风化雨,这就是经济特区刚刚经历过的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