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兰亭文化工程”巅峰之作“缂丝之王”现身北京

来源:中国网 | 2021年04月25日 17:42
中国网 | 2021年04月25日 17:42
正在加载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弘历的世界——乾隆御制诗文稿、兰亭图帖缂丝卷暨重要宫廷艺术特展”于2021年4月23日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盛大启幕,本次特展以首现的私人珍藏最大宗《乾隆御制诗文稿》和“缂丝之王”乾隆时期《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两组重磅展品为轴线,涵盖玺印、书法、缂丝、瓷器、玉器、古琴、文房砚墨、宗教法器与工艺陈设等诸多品类,百余件宫廷艺术珍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私人珍藏最大宗《乾隆御制诗文稿》首现

清宫档案再添重磅史料遗珍

“内阁大库”档案是皇家档案的代表性收藏,宣统元年曾有部分清宫内阁大库档案不慎流入民间,该事件引发20世纪初学界震动,将其与同期发现的“殷墟甲骨”“敦煌经卷”“战国秦汉竹简”誉为“四大学术发现”。而作为帝王的私人行为,尤其是御制诗文书稿,无论其品级或是价值,均可比肩于内阁大库档案。

绝大部分乾隆御制诗文稿都秘藏于紫禁城内,这次现身的《乾隆御制诗文稿》是故宫博物院以外、近年来发现的最大宗私人收藏的乾隆御稿,对于研究乾隆的内心世界及其主导的18世纪盛清历史,是极为珍贵而稀有的第一手史料。对于这些诗文研究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艺文层面的研究,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御制诗文创作背景的复原,可以尝试建构出乾隆诗文背后的治国文化准则。

乾隆御制文器物赏析端石砚铭系列之硃稿及墨稿

乾隆御制文器物赏析端石砚铭系列之硃稿及墨稿

这组《乾隆御制诗文稿》皆为乾隆晚年(60岁-80余岁)所作,包括六十四纸和一本《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祝寿颂词册页》,文体和题材丰富,涉及经筵御论、颂、记、赞、砚铭等多种文体;题材甚为全面,包括读书评史、时政纪事、景物寄情、器物赏析、书画题咏等。

清代皇帝推崇“二王”书法,乾隆帝也不例外,这次展出的乾隆“御笔硃稿”,不论是在书法风格上,还是透过书法展现出的乾隆之精神风貌,都透露出乾隆内心世界中,鲜为人知的“魏晋风度”——在这组御稿中,作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正月初一的《题黄鼎岁朝图》硃稿,便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当夜,在密集地主持完一天的新年庆典活动后,乾隆收到了所谓“清朝耗资最巨战争”——金川之战的捷报,喜悦之际欣然提笔书写下此作,硃稿字迹率真随性饱含洒脱之气,更有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统帅风范。这与公元383年,指挥著名“淝水之战”的东晋谢安有异曲同工之妙,是魏晋风度的一种极致体现。

前:乾隆御制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硃稿及墨稿硃批;后: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祝寿颂词册页

前:乾隆御制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硃稿及墨稿硃批;后: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祝寿颂词册页

而另一方面,通过御制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御制诗《阿桂奏报荆州被水缘窖金洲涨沙激水之故诗以志愧》、以及“八徵耋念”系列等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御制文中,可以洞悉清代帝王的“敬天”“勤政”“爱民”之祖训,展现出乾隆对祖训的秉承及勤勉和挑万民生息于肩的责任感。而在《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祝寿颂词册页》中,则是乾隆以‘孝’治天下的一种见证。

另外,这组诗文稿还收录有为十七件绘画所作的二十首御制题画诗,部分画作著录于《石渠宝笈》,将对故宫书画研究有所补益。

特展同时还展出十余方具有纪念碑意义的乾隆御玺,完整呈现弘历从登极之初、到古稀之年、再到耄耋之年,终成太上皇帝的60年历史。如:寿山芙蓉苍龙教子钮“古希天子之宝”、清乾隆御宝交龙钮白玉玺(二方)“八徵耄念之宝”“五福五代堂八徵耄念宝”、御制白玉双龙钮宝玺“太上皇帝之宝”等,其中部分宝玺与《乾隆御制诗文稿》收录内容直接相关,借以展现宫廷文化艺术,与清代历史进程的紧密关联。

御制白玉双龙钮“太上皇帝之宝”宝玺

御制白玉双龙钮“太上皇帝之宝”宝玺

其中,“八徵耄念之宝”与“五福五代堂八徵耄念宝”为一组御玺,是乾隆帝为八十万寿所制,该组御玺是乾隆帝对自己一生功业的回顾,其中表达的治国理念,是留给子孙的最为核心的帝王之道。其制作背景,记载于《乾隆御制诗文稿》收录的《八徵耄念之宝记》中,乾隆在御笔硃稿中解释“八徵耋念”之含义,表达了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要担国家重任于肩的勤勉。

而清乾隆寿山芙蓉苍龙教子钮“古希天子之宝”为首度现世的私人珍藏,这方御玺不仅是乾隆与嘉庆帝位相传的象征,还通过西北高、东南低的纹饰设计,勾勒出中国的地形特征,用以象征乾隆平定西域,复兴中华正统文化的功绩。此方御玺,“以小见大”呈现出的即是乾隆眼中的天下大势。

乾隆时期《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 题签

乾隆时期《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 题签

17米孤本巨帙“缂丝之王”现身

乾隆“兰亭文化工程”巅峰之作

本次特展的另一重磅展品,为乾隆时期《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此卷被誉为“缂丝之王”,是其一生浩瀚“兰亭文化工程”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历史上“兰亭”主题的集大成之作。

乾隆帝的“兰亭文化工程”,对清朝完成“大一统”蓝图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以武力占领中原的清初统治者,尚不足以使汉族士人真正从心理上认同满人皇帝的统治,他们还必须在文化上全面继承和发扬汉人的传统,才能真正取得文化上的话语权,从而获得道统上的至高地位。

为此,乾隆倾尽一生为打造“兰亭文化工程”付出巨大精力。他一生创作了10首“兰亭”御制诗,69岁在圆明园刻制“兰亭八柱”并在宁寿宫花园建禊赏亭,70岁以内府收藏的明代藩王所刻端石《兰亭图》为底本“补刻兰亭图端石”,85岁左右织造本卷“兰亭图帖缂丝全卷”,凭此巅峰之作,乾隆的“兰亭文化工程”圆满收官。

乾隆时期《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收录的乾隆御题诗

乾隆时期《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收录的乾隆御题诗

此“兰亭图帖缂丝全卷”,以缂丝工艺呈现书、画、印、碑帖的完美艺术效果。全卷囊括五大内容:其一,囊括史上最负盛名版本的《兰亭集序》,有《定武本兰亭》《虞世南临本》《褚遂良临本》和《唐模赐本》等;其二,为《仿李公麟流觞图》画卷;其三,乾隆御旨和御题诗各一则;其四,集缂数十篇名人序跋,包涵了孙绰兰亭后序,柳公权札和宋高宗御札,以及米芾、赵孟頫、藩王朱有燉和朱翊鈏、梁国志、董诰等人跋文;其五,通幅收录印文51枚,其中46枚以缂丝织就,另5枚为缂丝完成后所钤鉴藏御玺,包括“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宝笈三编”“嘉庆鉴赏”“宣统御览之宝”。在逾17米的长卷上,共织就60个人物、9162字,被誉为“缂丝之王”。

乾隆时期《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收录的《仿李公麟流觞图》(局部)

乾隆时期《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收录的《仿李公麟流觞图》(局部)

此卷从织造工艺上,代表着清宫乃至世界缂丝的历史最高水准。善于表现花鸟、山水绘画色彩和风采的缂丝织造工艺,生产效率低而织造成本极高,如用来表现印文和书法变化多端的笔势,难度就更大。此卷在工艺上突破诸多史无前例的技术难题,完美集结书法、绘画、碑帖和玺印诸多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在装裱方式上,此卷极为讲究。首先,是所用绦带的纹饰很有特点,为配合王羲之写作《兰亭集序》的暮春时节,特意选用落花流水纹,其上又有明朝宫廷的杂宝纹如犀角珊瑚,既有宫廷的色彩,又符合兰亭的主题;其次,绦带上系的青玉别子,特地选用了“大明万历年制”款,表现对万历时期益王朱翊鈏重刻《端石兰亭图帖》一事的纪念;最后,还可看到包首选用了素雅的宋锦卐字小花。由此可以看出,其中的每一处细节,都倾注着乾隆的用心经营。

“兰亭图帖缂丝全卷”留下的种种文化印记,还揭示出明清两朝之间关系的另一种面向——虽然清朝取代了明朝,但是在文艺领域、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乾隆和明朝已经达成了和解并形成一种紧密的传承关系。

此卷经《石渠宝笈》三编著录,皇室珍藏传承有序,原藏于紫禁城建福宫内,上面留有“宣统御览之宝”鉴藏印一枚。在宣统十四年(1922)十一月初二的一张赏单中,有“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缂丝全卷,一卷,静字六百二十七号”的记录,标记着此卷因溥仪赏赐而流出故宫的经历,大约半年之后,建福宫花园发生大火,所幸“兰亭图帖缂丝全卷”因此躲过一劫,堪称传奇至宝。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诸多门类、百余件重磅展品

全面呈现乾隆朝宫廷艺术之盛况

此次特展展出的百余件乾隆宫廷艺术珍品,涵盖玺印、书法、缂丝、瓷器、玉器、古琴、文房砚墨、宗教法器与工艺陈设等诸多品类。

玉器品类有清乾隆和阗青玉填金王献之《中秋帖》暨《洛神赋十三行》插屏。王献之《中秋帖》原为“三希堂”所藏,后被乾隆帝刻于和阗青玉之上,可视为乾隆希望子孙永保“二王”书脉正宗的愿望,也可视为另一“兰亭”文化佳作。

在茶事方面,乾隆亦显示了对汉文化的传承和吸收。他不仅写有二百多首以茶为主题的御制诗,还会在每年正月,召内廷大学士、大臣、翰林等至紫禁城重华宫,御赐茶宴,品茗联句,君臣同乐。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当朝瓷器,更是有诸多以“茶”为题的精品传世。本次展出的清乾隆洋彩轧道描金松石绿地开光御制诗“惠山煮泉观卷图”茶壶、清乾隆洋彩胭脂紫地轧道蕃莲开光御制诗“雨中书室烹茶图”盖碗,不仅是乾隆御瓷风格的典范,也是紫禁城乾清宫、圆明园之中的珍藏。

瓷器类精品,还有清乾隆御制霁红釉火焰青描金御题诗胆式瓶、清乾隆仿古铜釉彩描金浮雕“夔龙拱福”双螭耳瓶、清乾隆釉里红九龙闹海图抱月瓶、青花海浪福寿云龙抱珠纹双螭龙耳大抱月瓶。

宗教类展品清乾隆铜鎏金六世班禅坐像、明宣德青花“永平安颂”高足碗,玉器类清乾隆紫檀三镶古玉错金银御题诗如意,以及古琴类乾隆御赏“头等十六号”月露知音琴等多件珍品一同亮相特展。

本次北京展览将持续至5月10日,随后巡展将亮相上海和深圳。除展览外,系列“乾隆文化活动”也将持续登场,包括同期研讨会,出版系列学术出版物、专题纪录片等,架起学术界、收藏界与公众交流的桥梁。借此向传承1700年的兰亭文人传统致敬,向240年前(四个甲子前)乾隆补刻端石兰亭图帖之文化盛举致敬。(记者 马博瀚)

编辑:韩丹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