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趣、意趣、文趣、小趣——文人画之趣

来源:中国艺术报 | 2020年07月02日 16:45
中国艺术报 | 2020年07月02日 16:45
正在加载

黄河清作品

黄河清作品

  文人画是古代留下来的一个文化名词,它大约在北宋时期形成,并由元代的赵孟頫正式提出。从宋代至今,优秀的文人画一直深受大众喜爱,究其原因:一是有文学特征、有书卷气、有内涵、有感想,能让人产生共鸣;二是有个性、有才情、有独特的不羁,能使观者产生联想,找到情感的契合点。故愚以为,文人画创作当力求墨趣、意趣、文趣、小趣的统一。

  所谓“墨趣” ,是通过水与墨的融合产生变化,在白纸上用毛笔以黑白两极和不同深浅的黑色来表现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世界。水墨作画既达到了黑白状物的效果,又摆脱了色彩与形似的羁绊,在空间认识上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作为实色的墨色在视觉表达和心理感受上是某种实际存在,而不着一笔的白纸则为虚拟的空间,为黑色提供了经营的可能。二者互补互衬,正所谓“计白当黑”“知白守黑” 。

  作画时,我力求一种专注沉潜的状态,畅游于鲜活细腻的自然气息中,营构、整合自然物态丰盈交叠的复杂关系,使之化为行笔施墨间润泽淋漓的生机表现、泼洒滴淋间绵延畅达的游历心迹、焦宿积破间丰富浑厚的恣意观感。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说》中论:“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在创作中,我的笔墨会根据兴趣和关注角度的不同而随机转换,自然情貌间纷繁的结构特质和穿插叠合关系,皆可凭借心性的熔铸,转化为画里的生活气象,传统笔墨形态与品性亦可由画家自身的理解有理有节地植入画中。正是由于笔墨作用于宣纸的实践过程,不断地积累起丰富的经验,拥有了笔墨功夫,黑与物象浑然一体,重墨不浊,淡墨不薄,层层递加,墨越重而画越亮,墨越淡而画越雅,画不着色而墨分五彩。因此,文人画对水墨情有独钟。

  所谓“意趣” ,就是水墨画借用黑白两色,使画者在创作中避免了以辩认物象和塑造真实形象为目的,从而将关注点放在借物象来表达画外之意上。文人画自古就讲究“离形得似”“境生象外” ,但得神遇,不以迹求。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笔墨章》中提出:“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对生活和精神的展现要比单纯的运笔、运墨重要得多。如果画家不注重品行修养,用墨就无法达到灵动的效果;如果画家不注意观察生活,用笔就会没有神韵。画家只有仔细观察和体验生活,并将自然的美与自我心源融为一体,才能创作出具有“天人合一”理念的作品。

  因此,古代文人画家画画的时候,侧重追求笔墨的趣味和笔墨所载的抽象表现。也就是说,通过抽象的笔墨,画家表现的不是外在的物象世界,而是画家内心的理想世界和感受。譬如八大山人无论画的是鸟、鱼、花或山水,纵使主题不尽相同,但表现的都是其内心世界和艺术价值的取向。八大山人的画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奇特,怪异夸张,尤其是那些禽鸟,或蜷腿缩颈,或栖一足、悬一足,瑟缩于枯枝残荷之上,一副既受欺负却又不肯屈服之状,悲愤慷慨,倔强郁结。他笔墨着纸时概括简约,惜墨如金,多一点则过之,少一点又不及,痴情恣纵,傲趣横溢,苍劲圆辣,逸气出岫,自身的情怀与意趣融于画中。元代文人画家倪瓒便表示,他的画志不在形似,只为抒发个人胸中逸气而已。

  所谓“文趣” ,就是文人画必须体现文气,是文学与绘画相结合的一门艺术,需要文学与绘画的双重技能。翻阅中国画史,哪个文人画大家不是既能诗又能文的,他们穷其一生都在进行功力积累,都在锤炼自己的诗书画文,像倪瓒、沈周、唐伯虎、董其昌等等,举不胜举。中国文人几乎都遵循这样一个发展规律——从娱己到娱人,绝大多数文人画家并不靠卖画为生,工作闲暇之时,握笔铺纸,画上几笔,抒之以情,寄之以理,真是自乐至极。画多了,画精了,再加上文人画本质上是以文学立意画面,含着智慧与诗意,自然喜欢的人越来越多。

  对于智者和有志者,娱己的过程其实是坚持学习,坚持探索,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素养,不断寻求突破创新的过程。愚以为,决定艺术者,首当才情与性情,以后天的性情挥洒先天的才情,技术远在其次。多少人孜孜矻矻于技术的磨练,终于工匠的精微,却无神性的灵光,难称大家。而神性则来自于文学性、哲学性、趣味性。

  水墨对宣纸的细微浸染,不正是文人画家心绪一点一滴的渗透吗?这其间始终包含着妙趣妙境,清正清雅,具备遣怀述志,托物寄情。这也像写一篇散文,或填一阕诗词,需要创作者长年累月的知识积累,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意思吧。文人画的精髓就是文化,就是一点一滴融进自己血脉之中的中国文化的传承。

  所谓“小趣” ,就是从形象到笔墨都非常简练而意趣神情鲜明的即兴之作,一般称为小件小品,是相对于大幅的、主题性强的作品而言。小品画尺幅小,一般在一尺或者数尺之内;内容简,要求简练、概括、单纯,小中见大;趣味浓,给人以优美、自然、舒畅、轻快、动情、纯朴、恬静的审美享受。在中国画艺术中,小品画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

  回眸历史,先人留下的艺术精品大量的是小尺幅佳作,如王维的《雪溪图》 、李唐的《牧牛图》 、赵孟頫的《秋色图》 、倪瓒的《秋风图》 、董其昌的《秋兴八景图》等等。所以,艺术不计尺幅大小,可谓:“咫尺之图,写千百里之景。 ”此外,小品画创作不需要花太多时间,茶余饭后一挥而就,十分方便。但是小品画型制可以小,器局绝不能小,“纳须弥于芥子,容千里以咫尺” 。尽管小品画多为即兴创作,但也是画家对社会、自然一切事物深刻体察之后,再经过缜密的思考,有所感悟才一挥而就的,其表达着一种凝练的感情。小品画也最能体现一个画家的笔墨成就,中国画的笔墨,本质上是审美的,追求艺术表现的力度美、情感美、书法美,而小品画的笔墨恰恰更是如此。

  可以说,中国画能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主要是小品画,所以小品画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几片兰草、数枝竹叶、一幅小景,画面形象不多,笔墨简括,却发深思,赏心悦目,趣味盎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编辑:韩丹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