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艺融合:让美育扎根

来源:美术报 | 2022年09月08日 16:57
美术报 | 2022年09月08日 16:57
正在加载

  数字革命推动了全球对知识和能力的获取,世界正变得越来越“扁平化”。人们逐渐认识到,未来劳动力的技能不仅取决于技术能力,还取决于好奇心、创造力和设计能力。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显示,有关“学习”“教育”和“知识”的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核心素养”“21世纪技能”“关键能力”等关键词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如何推动美育课程落地,开展指向核心素养的儿童艺术教育?如何让美育扎根,让儿童艺术教育之花绽放?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素养为本

  以综合学习统整有意义的学习资源


  综合学习(Integrated Learning)有助于培养儿童具有统合性的思维倾向。电影是重要的综合性课程载体之一。电影通过一种假定性的媒体叙事,蕴含着大量的科学知识、技术特效与创意想象,为儿童提供了潜在的学习素材。《阿凡达》《头号玩家》《流浪地球》《大鱼海棠》等经典影片,借用高科技的影像技术和动画特效,为儿童创造了完全沉浸其中的想象空间。教师应启发儿童对宇宙、大自然以及人类生命的敬畏之心,感悟电影中的宏大文化母题及其背后的道德伦理和哲学意蕴,刺激更高层次的思考。儿童在观影过程中“天马行空”的幻想、“朴实童真”的语言,都是与儿童本体最为接近的原发性力量。教师应合理取舍电影中的教学内容,用丰富的描述性语言为儿童讲述相关的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故事。教师通过紧扣主题的条理性提问,引导儿童学会聆听、观察、模仿、想象、创编和交流,制作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寓教于乐

  以游戏化驱动艺术教学


  经验学习理论(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所运用的主要教育理论,其代表性学者有约翰·杜威(John Dewey)、大卫·库伯(David Kolb)。游戏可以引导儿童在充满愉快、信任和挑战的学习活动中发展正向的学习态度。儿童有一种在游戏中扮演角色、自由玩耍的天然愿望,但这种愿望可能会被思维模糊的老师的冷漠言辞和行为所抑制。因此,应创设一种支持冒险的活跃氛围,鼓励儿童从不同的角度亲身体验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创造性游戏、规则游戏等方式,灵活地进行思考。

  创意为要

  以设计思维激活儿童创造力


  STEAM教育是将艺术和设计、科学和工程联系起来的教育范式,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合科与分科等论题。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呼吁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设计与科技相结合,支持将设计教育与STEM教育相结合,为STEAM教育实践提供了蓝本。

  而设计思维是一种扩展STEAM教学的思维原型,可以将工程设计融入创造性设计的过程中,高效聚合STEM与Arts的力量,激发儿童的创意思维。近年来,国际间出现了许多“设计思维模式”,目前,最为常见的是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的设计思维模式,其基本步骤包含“同理心、下定义、构思、原型和测试”等阶段。笔者认为,教师应以设计思维激活儿童创造力,允许儿童在收敛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碰撞和激荡中提出发现问题、澄清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立体化的学习循环。儿童可以在其中“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创”,通过媒材实验、艺术体验和产品制作等学习任务来探索新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儿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隐性素养的习得,给予其情境感知、团结互助、反思觉悟的机会,培育儿童健全的品格。

  总之,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呵护儿童天性,选用适宜的艺术教育方式,针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儿童设定不同的课程目标及课程载体,让儿童开展动手实践,释放其创新潜能,埋下艺术美感的种子。(王晔)

编辑:韩丹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