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影像如何应用于当代艺术

来源:美术报 | 2022年08月04日 15:49
美术报 | 2022年08月04日 15:49
正在加载

亚历克斯·达·科特与杰森·姆森 东方运动 四声道色彩有声视频,四面独立视频墙,霓虹灯、地毯、乙烯基复合地板、金属折叠椅、橘子道具、橘子香氛、香味扩散器 2014年

亚历克斯·达·科特与杰森·姆森 东方运动 四声道色彩有声视频,四面独立视频墙,霓虹灯、地毯、乙烯基复合地板、金属折叠椅、橘子道具、橘子香氛、香味扩散器 2014年

  近年来,数字技术逐渐改变着社会的文化和经济构造,艺术的边界被数字媒介、科技、游戏等种种新经验所敲开;特别是历经元宇宙爆发的元年,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趋势。国内各地的数字艺术展层出不穷,本期来探讨当代艺术与数字科技如何交汇交融,数字影像如何在艺术领域焕发光彩?作为博物馆界的“新物种”,以数字艺术为主题的展馆,给业界提供了什么样的新思考?

  7月21日,“飞越之线,为了可能的世界”(In the Line of Flight,for Possible Worlds)当代艺术展,在位于南京的德基美术馆当代艺术特展厅与观众见面,展览集结十数位国内外顶尖的跨学科与媒介当代艺术家及艺术组合,以各自的创作视角结合AR技术、人工智能、影像技术、生物技术、机械技术、网络与信息技术等不同时代下前沿的科技手段,呈现一系列装置、影像、动力机械、电脑编程、互动光影等作品。

  艺术家将不同材料的装置与图像、音视频、游戏等媒介结合,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各种世界的景观,探讨现实与未来的不同可能性,展现中国及国际当代艺术家的思索与畅想——微信朋友圈的隐喻、原始森林的旅程、潜水艇中的水下梦境、充满黑色幽默和挑衅意味的舞台剧场,这些源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世界图景,带给观众光怪陆离的体验。

  科技艺术作为先锋的艺术形式,是近十年间国际探讨的焦点方向。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提供展览学术支持,国际知名策展人张尕策展,集结了包括亚历克斯·达·科特 & 杰森·姆森(Alex Da Corte & Jayson Musson)、皮埃尔·于热(Pierre Huyghe)、林科、陆扬、托马斯·萨拉切诺(Tomás Saraceno)、黑特·史德耶尔(Hito Steyerl)、张培力、周啸虎等在内数十位国内外顶尖的跨学科、跨代际、跨媒介当代艺术家及艺术组合,在整个展厅千余平米中呈现异彩纷呈的多重未来世界。

  艺术家创想的世界“斑驳陆离”

  步入展厅,两个方形“站点”为观众加载两重截然不同的时空之旅:一边是亚历克斯·达·科特 & 杰森·姆森所打造的一个霓虹世界,《东方运动》讲述着一种怪诞而绚烂的“都市故事”;一边是雅克布·库兹克·斯泰恩森(Jakob Steensen)带来的一场回到原始的“虚幻旅程”,观众走进透明方盒中,带上VR眼睛,在方寸间畅游,满眼的绿色让这里的氧气仿佛都分外清新。而后,我们闯入了法国国宝级的先锋当代观念艺术家皮埃尔·于热创造的后人类世界,一片文化与自然交织为一体的泥泞之地。

  “中国录像艺术之父”张培力的《卷帘盒子》则如中转基站一般,十个电动卷帘门随机开合,内部空间时而被分隔成三个“房间”,时而又变成一个大“房间”,观众被随机地卷入“机制”之中,数秒未知的等待后也许被“传输”到偶然的下一重平行世界:通过《公开视频-源自我的微信朋友圈》你可以坐在沙发上“窥视”他者的生活——张培力邀请观众对微信的操作属性展开特别审视,每次坐下的动作都像是一次手指下滑的动作,为您切入下一条“朋友圈”。

  接着搭乘黑特·史德耶尔的“潜水艇”,在一个由人工智能推动的充斥着技术、权力、腐败、艺术和战争的水下梦境中开往下一重未来。在时空的穿越中,每个人都化身为Second Life游戏世界中的阿凡达,眼前恍惚间闪过林科的“夕阳”与“山脉”,自然与科技的浪漫在某处折叠;观众也仿佛一同来到艺术家江边的工作室,看日复一日的日出日落。一台复古的电视机则邀请观众与安装在纽约的动态装置《真爱至上》进行实时互动,存在于不同物理空间的人们以作品为媒介进行交互,也许举杯共饮一份远距离的感动。

  陆扬的《器世界大冒险》让我们投身疯狂游戏世界,玩家在游戏中化身主角“器世界骑士”,寻找能够摧毁器世界一切物质的武器“金刚”。同样光怪陆离的还有中国视频动画的前沿艺术家周啸虎的《地上乐园》,这个提线木偶的世界呈现出一派原始工业感的超现实主义荒诞。而旁边的“愚人船”装置载着影片中八个木偶,在机械传动装置的作用下,偶人们类似于谵妄症状般不停地抖动。绕过“乐园”的背面,在交互艺术的先驱克里斯塔·佐梅雷尔和劳伦·米尼奥诺(Christa Sommerer 和Laurent Mignonneau)的作品中,每个步入展厅的观众化身为蝇,投影图像会随着人的动作或静止而不断变化,展现出人们日常生活的喧嚣。而同一时间,托马斯·萨拉切诺带领我们进行了一场逃离化石燃料的飞行。在展览的最后,发动机驱动着《目睹大爆炸》的一系列齿轮不停歇地运转着……展览透露出各国艺术家最新创作中的多元、多重世界,思考探索后疫情时代中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可能。

  艺术跨媒介对于未来的无限畅想

  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种永恒状态,从近现实端的科学到远未来端的宇宙,人们总在同时想象未来与创造未来。本次展览是关于未来可能性世界的探索,同时也超越了美术馆的物理局限,延续到展厅外巨大的公共空间与生活场景之中,在展厅外共同构建对于未来生活的畅想。在位于“中华第一商圈”南京新街口的德基广场一期户外,由孙冬冬策划的“共同此地”(Co-here Season 1)链接更多受众,邀请人们在当下的日常生活中,闯入偶遇的未来。面向中山路的巨型屏幕作为一个媒合艺术世界与社会空间的界面平台,跨越时空的交流、汇聚与共享。同时,王郁洋最广为人所知的作品之一《人造月》在此“点亮”。

  跨越学科、媒介和虚拟现实的界限,用数据、程序、VR和游戏设计各种高科技实验表达思想理念,融入了艺术展现诗意的美感,又仿佛走过时光隧道,瞬间被拉入奇幻的未来空间。而每一个观者的在场将增殖无限的多元性,相信你会在美术馆的展览现场看到某个新的未来。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6日。

编辑:韩丹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