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助力乡村在地文化复兴

来源:中国文化报 | 2022年05月30日 17:02
中国文化报 | 2022年05月30日 17:02
正在加载

榉溪古村

榉溪古村

乡村在地文化的复兴是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界先贤不懈探索并为之奋斗的命题。在当代努力解决城乡矛盾、致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在乡村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回顾历史经验并由此思考新时代的乡村在地文化复兴,具有全新的意义。有鉴于此前长期积极主动参与中国乡村和社会生活改造实践活动的成功案例,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与潘天寿纪念馆以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的力量”为切入点,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实践者、艺术评论家,一起畅谈“乡村在地文化复兴”的问题。

守住乡土文明的根系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认为,乡村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当代社会激进发展的过程当中守住乡土文明的根系。所以,不能简单陷入城乡文化二元对立的陷阱,只有把乡村问题和乡建实践纳入到现代性的思考框架之中,一同作为现代观和发展观的核心命题,才能形成中国本土的现代性议程和自主的发展道路。

他进一步阐释,要复兴乡土,首先要理解乡土。中国美术学院始终坚持乡土为学院的办学理念。“以乡土为学院不是自上而下的艺术下乡、设计扶贫或者当代艺术界非常熟悉的所谓的‘社会参与’,甚至也不只是狭义上的社会美育,这是一个艺术教育与乡土社会相互成就的过程,需要我们俯下身子,重新唤起群众的创造潜能。”高世名表示,“中国乡村文化的在地保护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维护具体实践的支撑点,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吕品田表示:“乡村文化在地复兴,必须要掌握好规律,尊重原先的社会生态环境。在强调统一性、教化性的同时要尊重习俗,尊重民众长期以来的习惯,因为这些风俗和习惯不是凭空捏造的东西,而是因地制宜,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建立起来的。”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连冕提倡将美育工作纳入到家庭培养当中,甚至是保姆、阿姨的业务培训当中,让这些能够帮助家庭生活力恢复的人员也能有美育上的发展——接受美育的培养、灌输。“到如今,我认为宗教家应该替换为一种美育家的精神,要将家庭生活美育化。这为当前蓬勃发展的艺术乡建新浪潮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问题的角度。” 连冕表示。

非遗活态传承与文创发展

“在地性”是指尊重特定土地上自然生长出来的文化,尊重土地上的人、生活和愿望,重在激发村民的主体性和自觉性,而不是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经验;而复兴的则是千百年来承续且依然在今天保持生命力的乡村特质,而不是城市精英想象中的乡村。从乡村建设先驱熊佛西、郑锦等先生的在地性实践中能够看到,乡村建设和美育的实施并不是要同化村民,让他们去欣赏高雅的文化艺术,而是用其喜闻乐见的内容与形式,潜移默化地提高其审美能力与水平,进而反哺其特有的文化。

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以现代民间绘画(农民画)为例,阐释了自己对非遗保护、活态传承与文创发展的可能性的理解。“虽然农民画产生有政治性因素,但作为一种新非遗,它不仅记录和保存传统文化,而且也表现新农村、新风貌,如直播带货等,更展露了无法通过专业训练而达到的创作的原生状态。作为一种乡土艺术形式,要警惕今天评奖、入展对它的异化,保护它的乡土基因和朴素情感,保护文化的多样化和本真性,以抵抗城市化的千篇一律。”她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提出:“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模式必然不同于以迪士尼乐园、横店电影城为代表的文旅产业,其中一个最大的区别,前者是在地的,后者是脱域的。我们须在小城镇、在乡村的实践中探索新的文旅模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乡村文旅都是乡村文化复兴,如空心村是不算的;村里有人,特别是有年轻人、有非遗传承人才满足乡村文化振兴的条件,例如贵州云南的某些村落。”

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艺术乡建

“因为乡建工作涉及到乡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是社会力量的动员和团队协作的结果,单靠个体、文化团队或者设计团队是远远不够的。” 策展人、安徽大学副教授左靖表示。他将自己的一线工作经验总结为“三个原则”和“四个生产”。三个原则:一是服务社区,立足社区;二是地域印记,团队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地方展开,带有当地的特殊烙印;三是城乡联结,往乡村导入城市资源,向城市输出乡村价值。“四个生产”:一是关系生产,社区内外的结构性关系的建立非常重要,它是其他三个生产能够进行的基础。二是空间生产,空间生产指的是创造具有当代文化交流功能的新的公共空间,通常是以改造旧的或废弃的建筑,并赋予它们新功能来实现。三是文化生产,就是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等跨学科人士,围绕当地民风民情而创造的各类作品或者研究成果。四是产品生产,利用本地物质条件和文化资源设计生产出可供销售的产品。在实际的操作中,产品生产难度最大。

“中国的乡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政府作为主导力量。所以在中国做乡建工作,还要学会和政府沟通、协调,以保证一个项目的顺利落地和推进。从碧山到大南坡,我们就是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中,努力拥抱自己心中的乡建理想。通过引进独立设计师和品牌运营团队,以美学为引领,在美学实践、公共文化、儿童美育、建筑改造、民宿产业等方面全面发力,蹚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美学新路径和乡村振兴样本。” 左靖说。

编辑:韩丹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