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美术馆公共教育探索新路径

来源:中国文化报 | 2022年05月06日 14:41
中国文化报 | 2022年05月06日 14:41
正在加载

 “大手牵小手”牛年新春特辑少儿教育活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手牵小手”栏目组走进中国美术馆“美在耕耘”新年展

“大手牵小手”牛年新春特辑少儿教育活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手牵小手”栏目组走进中国美术馆“美在耕耘”新年展

公共教育是我国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不可或缺的职能之一,随着公共美术馆数量的增加和功能的完善,美术馆公共教育也在不断开拓创新。尤其近年来,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发布《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2020—2021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名单》,经艺术司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选,其中评选出优秀公共教育项目10个,优秀公共教育提名项目10个。这些优秀的公共教育项目有哪些新的特点?在防疫常态化的背景下,这些优秀项目的服务理念和运营方式给美术馆行业带来怎样的启示?

升级服务理念

随着我国公共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求下,美术馆在公共教育领域不断探索新的模式、新的可能,很多美术馆的公共教育项目不再单纯围绕展览进行,而是围绕某一个主题进行,从而有了可持续性,成为美术馆的常设品牌性公共教育项目。天津美术馆的“润物无声讲好中国故事——在美术馆谈美”项目早在2018年就已经开始。该项目由天津美术馆和天津海河传媒中心交通广播联合举办,向听众介绍中外艺术知识、文化遗产,主要挖掘天津地方文化资源、馆藏精品等。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根据听众反馈调整内容和形式,目前已形成“在美术馆谈美”“展览推介”“热点追踪”三个板块,通过线上节目与线下展览、公教活动相结合。天津美术馆将电台广播作为美术馆的延长线,超越地理局限,辅助传播,让无法到馆参观的市民也能通过“听”的方式感受艺术,满足文化需求,更体现了公益场馆对残障人士的人文关怀与责任担当,促进文化资源公平共享。天津美术馆副馆长卢永琇介绍,该项目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其社会影响最直观地体现在收听率上:在155个天津广播节目中长期保持前三位,并多次达到平均收听率第一。“在促进公众认知层面、心理层面、行为层面的改变上,在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卢永琇说。

中国美术学院老教授朱颖人在“观物:中国花鸟画的创作与研究”系列学术讲坛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老教授朱颖人在“观物:中国花鸟画的创作与研究”系列学术讲坛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了“‘美,在山间·在田野·在溪边’2021乡村美育儿童艺术工坊公益项目”。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与地方政府合作,主动联系乡村学校、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公益书院等,组织学校青年教师、研究生志愿者将民艺、设计和美术送下乡,为中小学生开设动手课程、举办讲座。同时,通过对乡村美术教师的培训、与偏远地区留守儿童的结对互动,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共开展20余场活动。可以说疫情催生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的新形式,也拓展了美术馆的空间概念,不再限于日常展览,而是与公共教育的对象充分结合起来,送艺下乡,致力文化乡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精神助力。

此外,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的“2020《美谈》”是学术性、公益性系列讲座活动,每月举办一期,以现场讲座、网络直播和纸媒三种方式进行全方位传播,至今已经举办了10多期,实现了公共美术教育活动的全年覆盖,并且还在持续。这种公教活动既有现场近距离的交流,又能打破地域局限,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实现了美术馆教育功能的最大化,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宜春美术馆“美育进校园”系列活动之木刻版画“桥边的风景”

宜春美术馆“美育进校园”系列活动之木刻版画“桥边的风景”

拓展服务形式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作为公共文化前沿的美术馆首先受到挑战,如何“突围”寻找公共教育新的途径和方式,就成为美术馆面临的重要挑战。

为了应对疫情带来的危机,很多美术馆开始拓展服务形式。从此次入选的优秀公共教育项目可以看出,大部分都体现出线上转型的趋势。比如中国美术馆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体育青少中心“大手牵小手”栏目组举办牛年新春特辑少儿教育活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和主持人鞠萍带着30多位小观众走进中国美术馆特别策划的“美在耕耘”新年展,发现耕耘的春季,感受艺术的大美。该活动以“展厅活动+网络同步+电视播出”的方式进行,观众参与人数超 286万。

浙江美术馆的“观物:中国花鸟画的创作与研究”系列研究论坛,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连续不断地举办33场重磅讲座,邀请33位重要学者,围绕着黄宾虹、齐白石、吴茀之、张书旂、汪曾祺的花鸟画创作,共同讨论中国花鸟画的创作及其相关研究,思考与花鸟画密切相关的哲学、美学以及文学等领域的问题。系列学术讲坛举办之际,由于疫情防控的诸多限制,许多专家学者不能亲临系列讲坛现场,美术馆适时采用最新数字技术,在美术馆开辟专属直播间,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每日19时直播上线,打造云端美术馆之夜。该馆公共教育部负责人表示,因为“观物:中国花鸟画的创作与研究”系列是对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策划和执行力的极限挑战,既要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又因为采取日播的方式,而需要协调所有专家学者的档期安排、课件准备和直播测试,对美术馆是一次“公教力大考”。此外,系列讲坛还正式出版同名论文集,成为一次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在公众和学界中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为献礼建党100周年,由中华艺术宫联合上海市教委职教处和上海市中职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走进艺术宫——学党史 说“四史”》项目,邀请上海“00后”中职学生自主策划、拍摄、制作系列主题微视频。项目依托长三角、职教对口支援四大联盟,让学生参与拍摄的点由上海延伸到嘉兴、遵义、广州、昆明、杭州、北京等地,覆盖重大党史事件的相关地区,各地中高职校相继加入项目队伍,多地联动,形成了巨大的辐射效应。最终制作完成100集《走进艺术宫——学党史 说“四史”》,在中华艺术宫、文化上海云、上海职教在线等微信公号以及哔哩哔哩、抖音等平台上线后,浏览量超过了150万次。该系列微视频凭借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优势,成为新时代青年人学史增信的一种创新表达,也成为推广艺术教育的一种更有效的形式,在全网掀起了以美育德学“四史”的热潮。

深圳美术馆的“春天的故事”系列公共教育活动系围绕深圳美术馆特色藏品和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的年度特展,组织和策划了多场公共教育活动。这些系列活动不仅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而且其中的每一个部分也有其各自的创新性。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有不少地市级美术馆入围公共教育项目名单,如宜春市美术馆、滕州市美术馆、岳阳市美术馆,这些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活动形式也可圈可点。如自2020年6月起,宜春市美术馆牵手宜春市实验小学开展馆校合作之“美育进校园”系列公教品牌活动。该活动以每月“一主题两节课”的常态化教学形式,实现了课外版画研学活动的有序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美育教学和实践空间。滕州市美术馆系列公教活动以“美育扶贫进乡村”为主题,29次走进贫困地区的校园、乡村、总支驻地,以“美育扶贫进乡村”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充实文化扶贫内容,提供更多鼓舞和帮助,让传统意蕴和民族精神深入到更多学生、村民的心中。此外,民营美术馆也以其独特的公共教育活动跻身获奖名单。如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发起的“Magic Mic小小导览员”、成都麓湖·A4美术馆“iSTART儿童艺术节”等。

上海西岸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书架之手指上的建筑师”

上海西岸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书架之手指上的建筑师”

扩大覆盖人群

随着公共教育服务的不断深入,美术馆也在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体现美术馆的公共性?答案就是不断拓展受众群体。美术馆公共教育面对的人群不再单纯是艺术爱好者、儿童等某一个领域,而是有了更加广泛的覆盖面。

近年来,山东美术馆美育工作不断升级服务理念与方式,结合自身定位、品牌、影响等多方优势,逐渐探索出一套相对完备的公教活动体系。疫情发生后,针对特殊时期的特殊状况,山东美术馆推出“艺术之周”活动——在山东美术馆的每一个开放日里,都保证有精品公教活动面向公众开展。如周二设置“园长有约”,周三安排“艺术夕阳红”,周四和周五是“成人素描、油画公益大课堂”,周五定档“艺术星期五”,周六有“探索体验手工坊”,周日“周末团队接待”。活动丰富多彩,跨越多类群体,教育目的与授课形式各不相同。多种形式的美育课程,基本实现从幼儿到老年的审美教育全面覆盖。山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赵军表示,“山东美术馆公教活动以实现全民美育为主要思路,面向全社会、纯公益性、覆盖全年龄层次,尽力满足不同观众的美育需求,确保活动不断档,服务不停歇。”

湖北美术馆的“闻声而来·绘忆江城”融媒体公共教育项目结合武汉本土文化元素及湖北美术馆经典馆藏作品,通过音与画的艺术联觉,制作推出10个主题的融媒体文化教育项目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平台推出。覆盖面更是涉及世界各国和地区,配合一系列的观众参与、投稿、话题讨论等互动活动,使艺术得以无时空限制地推广传播, 开拓了美术馆与观众沟通交流的对话窗口。

苏州美术馆2021年度“阳光美育计划”则是面向精神障碍者展开。全年度举办的“阳光美育计划”项目共有五期,项目在探索“艺术治疗”在公共文化领域的多方面运用的同时,也让精神障碍者等特殊群体享受到更优质、有效的美育服务。

广东美术馆的“一起看展览:专家导览系列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艺术家及馆内策展团队、教育团队成员,为公众进行导览及分享。活动涵盖了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家庭公众、学生等群体,共计5万人次受惠。可以看到,在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评选活动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各级美术馆都在以积极的态度、优秀的项目参与公共教育,而这些优秀项目也用自身的探索和实践,促进我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的专业构建与互通,提升美术馆作为文化教育机构的社会美育职能,发挥美术馆文化传承与推广的社会价值,在新时代美术馆的教育发展中探索出一条条新路径。

编辑:韩丹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