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修禊事 千古艺人心——《兰亭合卷》赏析

来源:美术报 | 2022年04月13日 13:21
美术报 | 2022年04月13日 13:21
正在加载

明 祝允明 书 文徵明 图 兰亭合卷(局部) 26.7×146cm 纸本设色 辽宁省博物馆藏

明 祝允明 书 文徵明 图 兰亭合卷(局部) 26.7×146cm 纸本设色 辽宁省博物馆藏

又是一年上巳节,遥想1669年前(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等42名文人雅士集于绍兴会稽山阴之兰亭开展修禊雅集活动,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王羲之于微醺之中纵笔挥洒出千古名作《兰亭集序》。“兰亭热”经久不衰,后世除热衷于围绕《兰亭序》的书艺、摹刻、真伪、版本、鉴藏等展开研究,也视“兰亭雅集”为一种魏晋风度进而作为精神追求和寄托。类似的雅集成为后世文人墨客们的一种日常,并频频在诗文书画演绎。

“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明四家之一的“四绝”全才文徵明,为明朝“兰亭热”现象的缔造者之一。他不仅数次书写《兰亭序》、在其策划的《停云馆帖》中收录相关作品,还常在画作中勾勒心中的“兰亭雅集”,如存世的辽宁博物馆藏《兰亭雅集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兰亭修禊图卷》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兰亭修禊图轴》都是其代表作。这三张画作所描绘的场景皆依据作者主观想象随机调整。故宫博物院单国强先生曾作《文徵明的〈兰亭修禊图〉与“兰亭文化”》一文细致讲述后世对“兰亭文化”的弘扬,“兰亭文化”的明代特色,尤其是明人喜与“其他文人雅事相结合”演绎出不同的风貌,还细致阐述了三幅图像的具体表达和其间差异。由此也可看出这三幅画作的历史价值。

此幅辽博藏《兰亭合卷》,纸本设色,画心纵20.8厘米,横77.8厘米,是文徵明63岁(1532年)时为同列“吴中四才子”的祝允明所作行书《兰亭序》补图之作,其后还有小楷作跋文数行。

文征明画作采用手卷逐渐铺陈的形式引导观者进入“兰亭雅集”的多个场景中,左侧是几人在水上亭子中书写、赏景,往右可见几十人盘坐于绵延不断不见尽头的清溪旁、掩映在竹林下,三五成群,或流觞、或吟诗、或抚琴、或下棋、或漫步、或汲水、或仰观、或俯察,好不惬意!加之亭前小桥侧二人闲谈,最右端还有一人驻足观瀑,整幅画面的人物布局聚散有致,虚实相间,丰富多姿,仿佛使得点染青绿、勾皴工稳的崇山峻岭、苍松翠柏更增添了些许春意。

文徵明擅用小笔触画大场景,承续着元人的一丝不苟,整幅画面细腻紧密,惟妙惟肖,“和明悦畅之意,恍然在目”。其书法踵接右军,萧散灵动,超乎尘外。祝允明数次书写《兰亭》,此作既有右军的精致温润,雍容遒逸,又能纵横适意、自出机杼。清人王澍在卷首拟铁线篆笔意书“兰亭”二字,以及在卷尾用小楷作两段跋文和乌丝栏《兰亭序》全文,朴拙沉厚,使得此卷愈加丰富,堪称三璧。

从卷中所钤鉴藏印和相关著录可知,该卷经明华云,清方贞观、王澍和清内府等鉴藏,溥仪在位时将其赏予溥儒,由溥儒带出宫后运至长春伪宫,几经颠簸,终归东北博物馆(辽博)收藏。

此卷汇集了明清两代祝允明、文徵明、王澍三人的书画作品,既见证了文、祝同时代人时常笔墨雅集的意趣和情怀,又能在递藏有序的轨迹中窥探数代人“兰亭雅集”的文人情节,可谓明清以降“兰亭文化”的典型历史缩影。

编辑:韩丹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