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之路——当代中国画写意性探索研究展(四)领略“70后”艺术家风采

来源:中国美术报 | 2021年12月31日 12:41
中国美术报 | 2021年12月31日 12:41
正在加载

展览现场嘉宾合影

展览现场嘉宾合影

12月29日,“高峰之路——当代中国画写意性探索研究展(四)”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开幕,展览由《中国美术报》社、广州艺术博物院主办。此次展览将关注的重点投向“70后”艺术家:徐卫国、金心明、王平、林蓝、王跃奎、范治斌、杨晓刚、翁志承、党震、曾三凯、李恩成、徐光聚、王赫赫、周午生、孙震生、刘海勇、魏云飞,希望在呈现每位艺术家个性化创作的同时,也能让观众领略“70后”艺术家们对中国画中“笔墨”“写意性”的探索与试验。

展览现场嘉宾合影

展览现场嘉宾合影

在《中国美术报》社社长、总编辑王平看来,“将视频与展览相结合是本系列展的一大特色,《中国美术报》社邀请参展艺术家通过视频的方式展开关于笔墨的讨论,结合鲜活的展览现场,让观众深切感受到艺术家们对中国画写意性的实践与思考。此外,与前辈艺术家相比,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70后’艺术家,他们更注重回归传统、重建基因,强调对艺术本体的思考,尤其是对中国画笔墨语言和审美境界的追求,在他们身上能够看到当代艺术与传统的激荡。作品则既有现代形貌,又有传统意境,我觉得这样自信开放的创作格局,注重深入生活写生采风的创造,对时代、生活、传统亦有多方面的关注与思考,是这一代艺术家的重要特质”。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新时代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进入传统?什么样的传统是我们这代人所孜孜以求的?在王平看来,“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关注写意,艺术创作也要强调写意,它不仅是艺术的样式,更是艺术的精神和方法,是艺术整体思维的回归。写意不是文人画的狭义写意,而是中国艺术创作中一直以来的创作精神。对写意的关注把中国艺术关注的传统拉向更远更深的境界,而对中国传统的深入,可能也是中国画能够获得更大创作空间的有效凭借、方法和路径”。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看来,“此次展览通过17位‘70后’画家的最新创作,为我们展现了当下画坛从学院派到画院的当下创作风貌,展览现场扑面而来的清新之风让观者眼前一亮,对于当下集体创作生态的呈现也是这个展览非常有价值的一个方面”。此外,写意是中国画的灵魂,从时代与学术的角度探研写意性对当下中国画的意义价值,在于洋看来有着重要意义,“从此次展览中,我们发现‘70后’艺术家对于写意的理解十分宽泛且具有深意,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传统笔墨里以南宗为主脉的写意精神,而是把写意精神拓展到了带有终极关怀的创作,也用中国传统笔墨来描绘世界风光,讲述中国故事。如何用写意性的笔墨呈现出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这需要新一代中国画家领军人物对时代物象的把握理解,这才是这个展览非常重要的意义”。

魏云飞 云满山头树满溪 68cm×68cm 2021年

魏云飞 云满山头树满溪 68cm×68cm 2021年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范治斌从自身作品谈起,表达了对中国画写意性的理解:“在我看来中国绘画的主体是写意,不管是水墨还是工笔,都体现了‘写意’精神。我的作品借景抒情,用自己的画笔传递了我的情感,一个艺术家能做到这一点就足够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曾三凯通过此次展览,从老一辈艺术家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写意是写自已的心性,通过物象把自己的心性投射其中,这是写意的精髓所在。此次展览通过格调笔墨来谈创作,展览呈现了不同年代艺术家的审美”。

党震 盛装之秋 125cm×320cm 2021年

党震 盛装之秋 125cm×320cm 2021年

对荣宝斋画院创研中心副主任徐光聚来说,“高峰之路”展示了他近年来深入生活写生的最新成果,这也是他对中国画写意性的理解,“中国画的写意性是其本身所固有的,但在现代社会,浮躁之风让画家很难静下心来反观内心,这就使得中国画的写意性不断缺失,笔墨问题也愈加明显,作为青年画家,我们要提升自身的笔墨高度、品格品味,让笔墨讲究起来”。

“‘高峰之路’展是《中国美术报》社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举办的一个重要品牌活动,展览涵盖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优秀作品。今天展览所聚焦的‘70后’这批艺术家,与老一辈艺术家相比在绘画风格、创作方向、时代主题等方面都有不一样的取向。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站在新时代的视角,有责任和担当继续完成国家社会赋予的责任,继续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完成我们中国艺术的新一步探索。”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副所长、青年艺术中心主任王跃奎在采访中说到。

徐光聚 骈邑四景 140cm×43cm×4 2021年

徐光聚 骈邑四景 140cm×43cm×4 2021年

北京画院专职画家徐卫国就中国画的写意性,在采访中表示:“‘高峰’是每一代艺术家的奋斗理想和目标,‘高峰之路’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艺术家对中国画的探索,里面既包含了继承和传承,也体现了艺术家的作品风貌。非常感谢《中国美术报》社为我们提供平台机会,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的同时,通过展览展示自己多年来创作的体会和收获。”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人物创作室副主任王赫赫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从此次展览中我们能够看到每个时代画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他们所做出的回应。作为一名‘70后’画家,正处于广纳百川向大家前辈学习的阶段,正走在探索艺术语言的路上,面对中国画的写意性问题,我们要扎根民族传统,吸纳西方文化精髓,在观照中国文脉的基础上去继承、扬弃和发展。”

王跃奎 写生系列之一 35cm×68cm 2021年

王跃奎 写生系列之一 35cm×68cm 2021年

“写意性”不仅仅是传统中国画所言的“笔墨”,而如何将“笔墨”化解为当下使用的“写意性”以进行更宽泛的介入与融合,这便是今天“高峰之路——当代中国画写意性探索研究展”的目的和意义。

编辑:韩丹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