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枯燥的古建传承活起来

来源:美术报 | 2021年07月14日 12:16
美术报 | 2021年07月14日 12:16
正在加载

陈汉煜 《江南寻园记-2》内页插图 54×38cm 插画

陈汉煜 《江南寻园记-2》内页插图 54×38cm 插画

  你对江南宅院有多少了解呢?江南古宅通过建筑的方式代代传承,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更体现着深厚的人文智慧。7月9日至8月31日,由上海市宝山区文旅局与上海文化出版社共同主办,上海燊榕古建保护研究中心与上海智慧湾科创园协办的“出发·去江南——青少年江南古建艺术季”在宝山智慧湾科创园举行。本次“艺术季”以江南古建为主题,邀请建筑、艺术、文化遗产等各个领域学科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共同合作,推出一系列大型文化艺术活动。

  整个“江南古建艺术季”由六个部分构成:展厅部分,从古建知识和当代艺术两个视角切入,包括建筑体验展“江南寻宅记”与艺术展“重访与对话:寻找江南的另一种可能”两个展览;园区公共区域则由数个“竹艺公共装置”和大型墙绘活动“百名儿童画江南”构成;此外,在艺术季期间还有艺术系列课程、工作坊和江南古建绘本等相关公共教育延伸活动。旨在邀约更广大的社会受众一同参与,使其进一步了解江南古代建筑的知识,体验建筑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智慧,理解这一地区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最终帮助我们加深对自身和当代社会的认知。

  多媒介呈现

  延展对于古建的多维思考


  有别于传统的古建展——以历史性知识为主的铺陈——本次“艺术季”是在此基础上结合艺术的精神维度、传统营造技艺的实践角度、青少年受众的互动性视角等,以期更加多元化、立体化的呈现,让更广大的受众真正参与到其中:了解与保护江南古建、传承营造技艺、认同民族精神。

  一座江南古宅,木材使用有何讲究?马头墙因何而来?天井有哪些作用?建筑体验展“江南寻宅记”作为一个寓教于乐的综合性展览,从这些具体而日常的实用点切入,以古建材料、工具、技艺、结构、保护五个板块展开。图文并茂的知识讲解、古建结构部件和工具的实物展示、江南日常生活中的家具和器物、参与性极强的古建拼图游戏,再辅之以新媒体技术的介入——影像资料、3D动画、VR互动体验等等,多维度可感知地呈现出江南古建的历史、江南人的生活空间与文化风貌与古建保护的现状。

  而艺术展部分则以“重访与对话:寻找江南的另一种可能”为题,从当代艺术的角度呈现今天的艺术家如何就江南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意象、形态和趣味展开独具特色的创作。五位受邀艺术家丁文父、邵仄炯、杨泳梁、周仰、陈汉煜,他们的日常工作分别聚焦于雕塑、绘画、新媒体、摄影、插画等各种不同媒介领域。他们的创作主题、形式、材料和内容等方面都有对于江南这一话题的涉及,表现为研究和继承,也有借鉴和发扬。丁文父将观赏石“切上一刀”,呈现出一个全新的线面关系和空间结构,也会将一顽石升华为艺术之物,从而赋予更多的精神内蕴;邵仄炯立足于传统绘画的媒介,尤其是以韵取胜、内敛含蓄的江南山水画,却在山水创作中融入“西画讲求色调、复色、补色等关系”的现代观念;杨泳梁自年幼起就接受了国画、书法等传统艺术教育,他以传统山水画的构图与笔触,拼贴出一幅幅乍看之下与山水风景无异,实则充满后现代异化感的摄影拼贴作品;周仰《不朽的林泉》系列以园林为景,让目光透过物质的、现实的世界,去搜寻隐匿其中的另一个时空;陈汉煜融合传统与当代的绘画风格,为艺术季创作了同题绘本《江南寻宅记》。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艺术家与传统文化的积极对话,对“江南”展开了饶有趣味的研究,并对其提出了创造性的反思。

周仰 不朽的林泉系列 摄影

周仰 不朽的林泉系列 摄影

  身临江南其境

  流动的古建“博物馆”


  看惯了展厅里的陈设展览,有没有想过在户外和“博物馆”不期而遇?“艺术季”远远不止停留在展厅之中:竹艺公共装置、艺术系列课程、工作坊、百名儿童画江南等丰富的延展活动,强调多年龄段的参与性与互动性,让古建传承不仅仅是一种严肃的说教,而是可体验的生活中的趣事,真正的让古建走进年轻一代的视野。在工作坊与艺术系列课程中,老房子背后的“手”护者亲临展览现场,手把手教观众朋友们学习传统木工,体验传统营造技艺。

  墨斗、鲁班尺、刮刨、凿子等等有趣的传统木工工具在这些老匠人的手中宛如魔术,搭结构、砍方刨圆、雕花、套甲……通过传承千百年的工艺手艺,探索民族文化的精髓,挖掘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古建知识的普及,在传统村落没落的时代背景下,为后人留住一脉乡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毋庸置疑,竹子在江南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观念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人们日常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的材料,同时又以其优雅、柔韧和质朴成为江南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此次在智慧湾园区的公共空间,在东华大学环境设计系以及原构国际设计顾问的共同支持下,环艺专业的学生们根据现场环境度身设计了3件大型竹艺装置,这些公共装置兼具欣赏和互动体验的双重效果,观众可以漫步其中感知竹艺的魅力。道明竹艺专业工匠也来现场与学生共同搭建,在保证完美的视觉效果的同时,让人们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竹艺传统技法,更好地发扬与传承传统。

  除了竹艺装置,在智慧湾河畔左岸河堤百米长的墙体上,“艺术季”征集了百余名小学生在艺术家陈汉煜的指导下一同参与,以全新风格,共绘一幅当代“姑苏繁华图”。古画《姑苏繁华图》与《清明上河图》一样,是长卷式构图的古代风俗画,艺术家延续其散点透视视角,用明快简洁的线条将建筑概括成几何元素。内容上以上海宝山的知名建筑依次铺排,加上典型江南古建筑作为连接,同时结合作者个人风格,突出“向上生长的水滴”的概念,体现生生不息的直观感受,形成具有当代审美的海派景观长卷。而青少年参与平涂色彩,为壁画长卷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这里,古建传承不再是严肃说教,更不是枯燥无味的形式化参观,它摇身一变,成了摸得到的生活趣事,以及能够参与其中的宝贵经历。

  在上海,古建筑民居大多分布在松江、嘉定等地区。其中,要数方塔园、宝山寺、嘉定孔庙以及龙华塔最为知名。“江南古建艺术季”从“江南”这样一个较为在地性的视角切入,着眼于“民居”这样日常化的生活场景,让中国古建筑巨大的课题更易于被广大受众接收。除了保护古建筑,“艺术季”更希望传递一种对于古建保护的新理念——看到古建中的生命与生活,将传统营造技艺传递给新世代。

编辑:韩丹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