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观察

来源:中国文化报 | 2020年12月22日 15:34
中国文化报 | 2020年12月22日 15:34
正在加载

绣球(国画)  1957年  张书旂  浙江美术馆藏

绣球(国画)  1957年  张书旂  浙江美术馆藏

“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由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实施,自2012年起,项目实施已至第9年,在全国美术馆行业乃至社会各界产生了良好的品牌效应。近日,“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验收评审工作在京举行。入选本年度展出季活动目录的美术馆汇报了展览实施、开展公共教育与宣传推广的情况,接受专家验收评审。

2020年,共有35个项目入选《2020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目录》,参加活动的美术馆涵盖国家、省、市、县级美术馆以及院校美术馆、画院美术馆、名家纪念馆等不同类型,展览内容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画、摄影、剪纸等多种艺术门类,共计展出作品3771件(套),其中本美术馆藏品3111件(套),占总展出作品数量的82.5%;首次展出的藏品2020件(套),占总展出作品数量的54%;线下观众147万人次。在举办常规展览之外,有20个项目已经举办或计划开展巡展。

纵观这些展览,馆藏精品展出季呈现的不仅是各地馆藏美术精品,也是精彩的艺术空间、精深的展览策划和精心的艺术推广。

武汉美术馆线上直播美术大课堂

武汉美术馆线上直播美术大课堂

       关注时代发展 持续推进区域美术研究

从今年的入选项目来看,各家美术馆继续立足自身藏品,结合各自定位,加强学术策划,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学术价值且极具时代性的展览。部分美术馆不约而同地将展览聚焦于美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与不同体现这一议题,他们选取独特的角度,围绕不同的主题,甄选出能够体现国家社会发展历程的美术精品进行回顾与梳理,试图从美术作品的欣赏与研究中,观照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社会发展。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的“大道景行——江苏省美术馆藏作品中的小康图景(中国画、版画精品展)”,在馆藏作品中遴选出创作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的版画和中国画作品120幅,遵循时代、历史和美学的线索,见微知著,全方位地呈现社会奋进、祖国河山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展现了近年来创作的优秀成果,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风采,对建构当代中国美术主体价值作出了回应。

深圳美术馆“窗口效应”展览导览直播

深圳美术馆“窗口效应”展览导览直播

深圳美术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文化窗口,在深圳经济特区早期的文化体制创新上担当着重要角色。该馆策划的“窗口效应——深圳美术馆建馆初期的经营与收藏·专题研究展”,通过展示丰富的老照片、书信、账本等文献资料以及馆藏精品,回顾了40年前的这段文艺拓荒历程,不仅透射出改革开放给画家、市民、城市和国家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更是对于老一辈深圳建设者“拓荒牛”精神的重温与弘扬。专家评价,这是一个既有历史又有艺术的展览,同时,更有时代印记中的特别“履痕”。

广东美术馆“浪奔时代——特区建设四十年(1980—2020)馆藏影像研究展”,以馆藏影像作品为展示基础,并邀请几位曾供职于广东平面媒体行业的摄影记者,以及活跃于当代艺术圈的影像艺术家共同参与,梳理回顾了珠三角从特区到湾区的40年历程。作为珠三角城市化建设进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这些摄影家以独特的视角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他们在观照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展开了影像语言的个性化探索。由此,展现出个体生命本身与大时代共同的浪奔与碰撞。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则以“新风入南国——新中国广东美术中的珠三角水乡建设”为主题,以美术作品及其相关文献进行“图像证史”,展现了艺术创作与国家文艺政策和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

纵观上述展览发现,即使是做区域美术研究,一个好的学术展览也绝不会只将视野关注在地方传统资源的梳理之上,而是基于此类馆藏资源,拓宽研究格局,以开放性和联系性的视角观察流派与现象,反映出美术研究的当代意义。验收评审专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赵力认为,广东几家美术馆的研究方法值得借鉴。“有一些地方美术馆在深入本土挖掘区域美术资源和特色时,还要考虑到和历史文化整体语境之间的关系。不要就问题说问题,而是从大的格局里找关系,建构起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语境。”

专家们同时提出,鉴于每个馆在经费、展陈空间、藏品数量上存在着不平衡,各家美术馆都应找到真正适合自身的研究和策展方式。验收评审专家、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表示,做展览不求大而全,一个小展览能把它做深入、做精了,学术上做到位了,自然会受到欢迎。

萩(浮世绘) 31×18厘米 18世纪后期 铃木春信  中国美术馆藏

萩(浮世绘) 31×18厘米 18世纪后期 铃木春信  中国美术馆藏

丰富作品类型 填补美术史空白

从汇报项目来看,今年馆藏美术作品类型的丰富性再次得到拓宽,人们在这些美术馆里可以看到更多样化的美术精品,了解到以往鲜为人知的美术名家,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美术史研究的空白,而这些都得益于国家对于美术馆事业的大力支持,与策展团队的精心策划和前期准备。

中国清代木版年画和日本浮世绘是中日两国民族艺术的瑰宝。二者同源于明代书籍版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相近的制作工艺;同时,由于社会功能、艺术传统不同而各具艺术风格与民族特色,在17世纪至19世纪的东方世界里大放异彩、相映成趣。因此,中国美术馆根据馆藏作品策划举办了“异域同绘——中国美术馆藏日本浮世绘和清代木版年画精品展”,通过并置展出100余幅清代木版年画和日本浮世绘,呈现了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异同,进而探究两者所反映的不同的审美趣味、心理诉求与民族精神。能让观众不出国就看到精彩的外国美术作品,一方面体现出了国家级美术馆的藏品优势,另一方面,扎实的学术研究辅以深入浅出的公教活动等,无疑也为观众更好地理解民族美术与外国美术提供了便利。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从不可见开始——博巴与中国当代绘画”线上VR展厅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从不可见开始——博巴与中国当代绘画”线上VR展厅

近年来,关于留学艺术家的研究展和对老一代艺术家的回顾、研究与发现展陆续推出。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的“从不可见开始——博巴与中国当代绘画”展览在时隔60年后,对博巴作品、罗训班文献、学员作品及后期影响做出了较为完整和全面的展现。据介绍,从2018至2019年,展览前期经过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在原有馆藏基础上共征集到博巴夫妇作品128件、文献3套。此次展览既是对中罗文化交流重要历史的回溯,也是对20世纪后半叶中国当代绘画的梳理和呈现,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要特别提出的是,由于留法留日艺术家展主要是借助国内公私藏品梳理留学生的艺术学习或实践,其实际文献与物证的不足对留学生艺术学习与实践转化的深入认识依旧有较大影响,所以仅是将散落各地的留学生艺术家藏品汇聚一堂以为观瞻,已是展览殊为难得的贡献。

如何更充分地调动馆藏美术资源,使展览主题在美术史的纵深格局中得以彰显?与其他馆积极互动,借展作品或联合办展成为一些美术馆的有益探索。北京画院美术馆基于馆藏齐白石作品,持续数年策划推出了齐白石绘画题材分类专门展,获得大量好评。今年的展览他们没有延续以往的策划思路,而是思考如何链接齐白石的“上下左右”,从客观视角对齐白石进行“定位”。最终重点选取了与齐白石人生历程、艺术发展息息相关的6位关键人物:胡沁园、王闿运、陈师曾、瑞光、梅兰芳、徐悲鸿,从他者的视角聚焦齐白石,推出“知己有恩——齐白石的师友情缘”特展。“展览前期,我们与梅兰芳纪念馆不断沟通,最后借展到了很多他们从未对外展出过的藏品,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补充和亮点。”北京画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薛良说。

同样,为了丰富展览内容,广州艺术博物院今年特别邀请拥有丰富古书画藏品资源的辽宁省博物馆和扬州博物馆联合主办了“领异标新——清代扬州画派精品展”。此次展品中有不少珍贵文物甚至是首次展出。其中,李葂、杨法、陈撰等画家存世作品非常少,可谓难得一见。

此外,中华艺术宫的“平畴良苗——朱怀新艺术作品展”、河南省美术馆的“润物无声——李永海与新中国初期河南水彩画”、重庆美术馆的“向前进——重庆美术馆藏李少言《一二〇师在华北》木刻组画展”,以及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的“资此德范 涵养育美——‘湖北三老’课徒稿及史料回顾展”,都立足本土,从个案研究角度推出了一批当代美术发展的典型范例和代表人物,使得一批过去不太为大众熟知的艺术家逐渐走进公众视野,成为美术馆让藏品最大限度地服务社会大众的具体实践。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塞外驼铃”展览现场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塞外驼铃”展览现场

强化“线上”体验 注重多渠道推广

据各美术馆介绍,2020年度展出季项目普遍强化了“线上”模式,从实体展览的“VR呈现”“直播导览”,到“线上策展”“云端讲座”,再到新媒体、短视频的新型宣传推广方式等,因疫情原因倒逼美术馆拥抱互联网时代。可以说,线上的资源给美术馆工作带来了全新的调整,也为美术馆人在应对危机的时候提供了创新的机遇。同时,多家美术馆在展陈设计和公共教育活动方面也更关注观众的互动参与,沉浸式的体验设计比较多。

数字化媒介是观众与展览互动的重要方式。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塞外驼铃——馆藏关山月1940年代西北写生与敦煌临画专题展”的现场,为了加深观众对关山月西行路线、创作、交游、活动的理解,美术馆制作了“关山月西行互动地图”。该互动地图以时间轴和写生路线为主,展示关山月在西行过程中每一个时间节点、每一个行经位置的创作和经历。观众可点击屏幕上的时间或地点查看与之相关的历史资料与作品。特别开发的大型拼接屏,支持多位观众同时操作,每位观众可以在对应的屏幕上查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此外,策展团队还专门录制了塞外风沙声和鸣沙山驼队的驼铃声,希望进一步加深观展体验,搭配着曲颈塔尔的琴声将观众的思绪带入到那个特殊年代的西行文化之旅。

为配合展览主题,丰富展览形式与效果,浙江美术馆联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的师生,在“仙华双甲——吴茀之、张书旂诞辰120周年特展”的展厅内打造了3个不同主题的公众互动区,通过数字媒体艺术和现代审美相结合,给观众以崭新的观展体验。同时,展览方还特别邀请胡庆余堂国药号以吴茀之花卉作品为例,对药理、性味进行解读,从另一个视角为大家解读传统花鸟画对于人在物质与精神上的滋养。高雅的艺术展示与丰富的公教体验给观众带来了一个生动立体的“花鸟世界”。

湖南美术馆公教活动:听爷爷讲湖南历史故事——创意绘画体验课

湖南美术馆公教活动:听爷爷讲湖南历史故事——创意绘画体验课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加强活动宣传推广力度,创新宣传推广方式,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与人民网合作举办了网上展示平台,多渠道、多角度对展览进行宣传推广。此外,今年展出季项目与抖音合作推出了抖音话题“dou在美术馆”,截至目前该话题已达到2191万次播放量。各家美术馆也都积极融入新媒体时代,进行着不同形式的传播探索,如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与影视传媒公司合作,制作多条介绍展览的宣传短片在抖音、腾讯视频发布;关山月美术馆在有大量年轻受众的B站上直播了展览的学术研讨会和讲座,也刷新了今年来听讲座的纪录;武汉美术馆将与公共教育活动“美术大课堂”进行线上同步直播,虽然线下只有50人参与,但在线观看人数达到2.9万。

依靠多渠道搭建平台传播展览,无疑更好地发挥了展出季活动的整体效益,提升了展览宣传推广信息化水平,但是因为属于初步探索阶段,也存在着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对此,赵力表示,线上展览项目不只是一个临时应对的策略,而要在策展初期就纳入整体来布局。他说:“线上和线下怎么结合是关键,不能变成两层皮,而要注重两者之间的关系。”验收评审专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军认为,加强学术研究是一切展览的前提和基础。他说,虽然现在对于呈现和宣传的辅助手段越来越多,但作品永远是第一位的,数字展览永远无法取代现场观摩,因为,真正站在作品面前所感受到的心灵的触动是不一样的。

评审专家表示,实施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9年来,明显体会到项目在促进藏品资源活化,带动学术研究,提升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品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公众需求的改变,对美术馆人的期待和要求仍在不断提升,因此,美术馆工作者要不断调整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以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广大公众。

编辑:韩丹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