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皮影:光影间跳动的精灵(中国民间工艺)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7月06日 15:34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7月06日 15:34
正在加载

汪海燕皮影作品《白蛇传》

汪海燕皮影作品《白蛇传》

在电影还未出现之时,皮影艺人们就是夜幕降临后最引人注目的“魔术师”和“畅想家”。循着琴声鼓乐和婉转优美的唱腔,人们纷纷聚集到亮子前,看才子佳人的缱绻情愫、名臣良将的忠心义胆、神灵仙道的超凡法力,如何通过皮影艺人的巧手演绎,幻化为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外的一幕幕如泣如诉、如真似梦的奇妙享受。

皮影作为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表演艺术和手工艺术品,在城乡街区、村寨广为流传,并独具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中国皮影戏艺术作为完整的戏剧,比莎士比亚早了1800多年;使用影像艺术,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了2100多年;作为纯粹民间具有“摇滚”感染精神的音乐,比猫王早了2160年!

陕西省华县皮影被称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祖”。按照华县当地传统,人们的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大多会请皮影戏班子连唱几个晚上。“一口诉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是华县皮影戏的舞台形象写照。

华县皮影班社一般由5人组成,演出时各司其职。班社演唱的碗碗腔源于宫廷音乐,委婉动听,百听不厌。“前声”负责剧中各角色的唱腔、道白,并司月琴、堂鼓、手锣、云锣、干鼓,同时还兼有口技和帮签之责。“签手”负责操作全部影人的表演动作及相应道具的摆放,兼执夹白、帮唱,以及舞台音响及灯光特技。“下档”司板胡,负责影人的安装拆配,兼司马号、唢呐、音响,帮签及对白插话。“上档”司二弦、唢呐、大钗子、长号,兼帮签及对白帮腔。“后槽”司大锣、小钗子、战锣、梆子、铜碗,大钗子及帮腔。五人配合默契,有异曲同工之妙。

平时演出,每人一辆自行车就可携带全部道具,在巷道庭院,室内室外都可演出,搭台用料简单,有顺口溜云:“两块方桌,九块楼板,用椽七长八短,五叶芦席一卷,四条大绳一捆,十二根线串(细麻绳),放一撅头,你就甭管。”

而这舞台幕后的主角,除了“一双巧手调动千军万马”的皮影艺人,还有“一把刻刀塑尽喜怒哀乐”的皮影雕刻师。汪海燕就是其中一员出色的女将。她继承了父辈传下的华县影刻绝技——“推皮走刀”技法及24道主要工序。

在20余年的皮影创作实践中,汪海燕逐渐形成了自己刀法洗练、雕镂缜密、造型流畅、敷色明快的创作特点。王海燕创作的皮影雕刻作品《唐明皇击鞠图》在雕刻轮廓内部时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整幅作品气势开阔、纹样丰富;既有动态的势,又含静态的韵。《张生戏莺莺》则选用雪花、拉丝等传统皮影雕刻技法,辅以清淡素雅的染色工艺,用皮影的空灵精巧再现剧中“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情景交融的古典画卷。

华县皮影起源于秦汉,形成于隋唐,成熟于宋元,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目前,华县皮影戏及皮影雕刻工艺传人规模渐大,还有八家班社四出演唱传统剧目,并已发展成为华县一大特色文化产业。

编辑:韩丹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相关推荐